【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解析:
【小题1】首:自首
【小题2】睢阳小吏
【小题3】①写他官职变更情况④只是叙写断案中的某件事的经过。
【小题4】“到淮南串门”曲解了原意,应是“王乙因为饥荒带着妻子到淮南讨饭”。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划线句子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见译文
解析:
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鞍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坐在车右做了齐侯的护卫。晋军解张为却克驾车,郑丘缓做了却克的护卫。齐侯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驱车进击晋军。却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但是进军的鼓声仍然没有停息。却克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被血染得殷红,难道敢说受了重伤?您就忍耐它一点吧。”郑丘缓说:“从开始交战以来,如果遇到险峻难走的路,我必定要下来推车,您是否知道这种情况呢?不过您的伤势确实太严重了!”解张说:“全军的人都听着我们的鼓声,注视着我们的旗帜,或进或退都跟随着我们。这辆车只要一人镇守,就可以凭它成就大事。怎么能因受重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受了重伤还没有到死,您还是努力地干吧!”于是左手一并握住缰绳,右手取过鼓槌击鼓。马狂奔不止,全军跟着他们冲锋。齐军溃败。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鄢①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
栾武子曰:“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今我任晋国之政,不毁晋耻,又以违蛮、夷重之,虽有后患,非吾所知也。”
范文子曰:“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无所用轻,祸无所用重,晋国故有大耻,与其君臣不相听②以为诸侯笑也,盍姑以违蛮、夷为耻乎。”
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杀三郄③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④,遂弒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晋语》)
注: ①鄢:鄢陵,郑地。②不相听:谓惠公不与庆郑相听以陨于韩,先縠不与林父相听以败于邲,先轸不与襄公相听以亡于箕。③三郄:晋大夫,郄锜、郄犨、郄至合称“三郄”。④不蠲(juān):不满意厉公所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晋之德 称:适合
B.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 私:私自
C.乱地之秩者也 秩:秩序
D.纳其室以分妇人 纳:夺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
B.称晋之德,诸侯皆叛
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
C.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则焉取以益此
D.杀三郄而尸诸朝
遂弒诸翼
解析: 选B。B项,“私”,动作名。近臣,与昵构成联合词组,充当宾语。
解析: 选D。D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A项,前句中“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后句中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前句中的“之”为助词;后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C项,前句中的“诸”为介词,意为“把”;后句中为连词,相当于“而”。
参考译文: 在鄢陵战役中,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发兵来救。栾武子统帅上军,范文子统帅下军。栾武子想出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只有德行纯厚的人能够享受大福,没有德行而归服的人众多,肯定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衡量晋国的德行,如果诸侯都背叛了,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安宁。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大臣之间相处,肯定会和睦。如今我们攻打并且战胜了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俸禄,多赐爱妾田地,那么不夺取诸大夫的田地,又能从哪里获取而赏赐给宠臣、爱妾们呢?大臣们肯交出田地而白白引退的人,能有几个呢?如果仗没打胜,那是晋国的福气;如果打胜了,那么分配土地的常规就要被打乱了,这将产生变乱危害大臣,何不姑且别打呢。”
栾武子回答道:“以前在韩原之战时,惠公被俘不能回国;在邲之战中,三军溃不成军;在箕之战时,先轸不能生还复命。这是晋国原先的三大耻辱。现在我主持晋国的大政,不能为晋国洗雪耻辱,反倒再避开蛮夷楚国来加重耻辱,即使有后患,我也顾不了那么远了。”
范文子说:“选择福没有不拣重的,选择祸没有不拣轻的,福不能要轻的,祸不能要重的,晋国本来有奇耻大辱,与其君臣不相一致而失败被诸侯们耻笑,何不姑且选择躲避蛮夷楚国这个耻辱呢。”
栾武子不听范文子的意见,就与楚国在鄢陵交战,大获全胜。于是这样一来,国君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了三郄并陈尸于朝,收取了他们的妻妾,将财宝分给爱妻。这样国人都不满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翼城杀了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只用一车四马陪葬。晋厉公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而战功多,归服的诸侯众多的缘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厉公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胥童谓厉公曰:“必先杀三郄。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公曰:“诺。”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杀之。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立有间,再三言。李悝趋进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敢问其说?’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也,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巨。”“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理督责于其臣矣。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选自《吕氏春秋·骄恣篇》,略有删减)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虺有言,不谷说之说:通“悦”,喜欢。
B.而君独伐之伐:攻伐,攻打。
C.箴谏不可不熟熟:仔细考虑。
D.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微:无,没有。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是君王在明辨他人的谏议后所产生的行为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晋厉公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②武侯曰:“善。”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③楚庄王退朝而有忧色④寡人请今止之
⑤(齐宣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⑥赵简子沉鸾徼于河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辑录了几则君王与大臣之间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君王要戒骄恣,明辨大臣忠直与否。
B.魏武侯起初很自负,认为自己比臣属高明,后在李悝的劝谏下,才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C.齐宣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三年还未完工,其他大臣都不敢进谏劝阻,只有春居不顾及齐宣王的颜面而直言进谏,从而阻止齐宣王继续建造。
D.赵简子对臣子要求很严,对鸾徼这样只会一味让君王沉湎于享乐的大臣予以严惩,把他沉入河中。
16.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3分)
(2)是长吾过而绌善也。(3分)
(3)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3分)
【答案】
13.B
14.B
15.C
16.(1)诸侯们没有谁援救他,百姓们没有人哀怜他。(3分,“莫”、宾语前置及句意各1分)
(2)这是助长我的过错、磨灭我的长处啊。(3分,“长”、“绌”及判断句式各1分)
(3)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那么国君就可以跟他(他们或臣子)一起为善(做好事),而不会跟他一起为非(做坏事)。(3分,介词结构后置“督责於其臣”、省略句“可与(之)”及大意各1分 )
【解析】
13.
试题分析:文言文实词翻译必须结合原文上下语境来分析。根据原文“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所忧虑的,可是您却偏偏自夸”,“伐”在这里解释为“夸耀”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①晋厉公听信谗言,不是“明辨”。 ③楚庄王退朝而有忧色,不是在听取劝谏后的行为。⑥赵简子自己明辨大臣忠直与否,文中未涉及听取他人的言论或谏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第3段内容,“春居不顾及齐宣王的颜面而直言”错,春居是循循善诱,是讽谏,而非直言。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是宾语前置句,应为“诸侯莫救之,百姓莫哀之”,莫翻译为没有的意思(2)“……也”判断句的标志,“长”译为助长,“绌”是磨灭的意思(3)介词结构后置“督责于其臣”,应为“于其臣以理督责”、省略句“可与(之)”,“善”作名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胥童对厉公说。“一定要先杀掉三个姓郄的。他们家族大,对公室有很多怨恨,除掉大家族,就不会威逼公室了。”厉公说;“好吧。”于是就派长鱼矫在朝廷上杀死了郄犨、郄锜、郄至,陈列他们的尸体示众。接着厉公到匠丽氏那里游乐,栾书,中行偃劫持并囚禁了他。诸侯们没有谁援救他,百姓们没有人哀怜他。过了三个月,就把他杀死了。君主的弊病,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
魏武侯谋划事情总是很得当,有一次他在朝廷中捋袖伸臂大声说:“大夫们的谋虑,没有人赶得上我了。”只站了一会儿,这句话就说了好几遍。李悝快步走上前说:“从前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成就了很大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身边的人说:‘大王您成就了很大的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请问这是什幺原因?’庄王说:‘仲虺有话,我很喜欢。(他)说:“诸侯的品德,能为自己选取老师的,就会称王天下;能为自己选取朋友的,就会保存自身;所选取的人不如自己的,就会灭亡。”如今凭着我这样不贤德,臣子们的谋划,又都赶不上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李悝接着又)说道:“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所忧虑的,可是您却偏偏自夸,那怎么可以呢?”武侯说:“你说的好。”(从此以后)武侯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选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对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请允许我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赶紧召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宫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赵简子把鸾徼沉没到黄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女色,鸾徼就给我弄;我曾经爱好宫室台榭,鸾徼就给我修建;我曾经爱好良马和好驭手,鸾徼就给我找。如今我爱好贤士六年了,可鸾徼不曾举荐过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错而磨灭我的长处啊。”所以象简子这样的人,是能严格地依照原则审察责求自己的臣子了。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那么国君就可以跟他一起为善,而不会跟他一起为非;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直的事,而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邪曲的事。这是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教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左尹郄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郄宛欲饮令尹酒。”又谓郄宛曰:“令尹欲饮酒於子之家。”郄宛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己,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郄宛,杀之。国人大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注释]①宋:当时楚国北方的一个小国。②动胙者: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使者。胙,祭祀用的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行不町不孰 孰:深思熟虑 B.害太子建,欲去之 去:除去、去掉
C.屏王之耳目 屏:摒弃、撇开 D.以说其国 说:取悦、讨好
全都体现费无忌行事阴险诡诈的一项是( C. )
①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 ②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③工说,使太子居于城父 ④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
⑤令尹好甲兵,子出而置之门,今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
⑥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3》)
(2)我且何以给待之?
(3)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楚平王为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她很美丽。
(2)我将拿什么供奉招待他呢?
(3)以致他的宗族被诛灭,说的就是费无总吧!
解析:
【小题1】C(遮蔽)
【小题2】C(①③两项不对)
【小题3】详见译文
参考译文:
行动不可不深思熟虑,不深思熟虑,就会像(人)跃入深谷,即使后悔也来不及。君子谋划行动考虑道义,小人谋划行动时谋求利益,(结果)反而不利。(假如)有人懂得不谋求利益实际上就包含着利益,那么就可以跟(他)谈论道义了。
楚平王个臣子名叫费无忌,嫉怕太子建,想除掉他。楚平王替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她长得漂亮,费无忌就鼓动楚平王强占为已有。楚平王已经强占这个女子,因而疏远了太子,费无忌又劝楚平王悦:“晋国称霸,是因为靠近小原各国。楚国地域偏远,所以不能同(晋国)争霸。不如(扩建)使楚同北部城父成为大的城邑把太子安置在那里,来谋求北方各国(的尊奉),您自己收取南方各国,这样就能得到天下了。”楚平王很高兴,让太子产居住在城父。过了一年,费无忌义诋毁太子建说:“太子建和连尹伍奢将凭借方城要塞在外谋反”楚平王说:“(他)已经做了我的太子了,还谋求什么?”费无忌回答说:“(他)因为娶妻的事怨恨您,而且自己把城父看做像宋国一样的独立小国。齐国和晋国又帮助他。(他)将要借此危害楚国,事情已经准备停当了。”楚平王相信了费无忌的活,派(人)逮捕了连尹伍奢,太子建出逃到国外。
左尹郄宛,受国人爱戴 无忌又想杀掉郄宛,他对令尹子常曰:“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又对郄宛说:“令尹想到你家来喝酒,”郄宛说:“我是个(身份)低贱的人,不值得使令尹屈尊。(假如)令尹—定屈尊光临,找将拿什么侍奉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喜欢铠甲兵器,你把这些东西搬出来放在门口,令尹来了,一定会观赏它们,观赏完了,你就乘势把(这些东西)作为进献给他的礼物”等到宴享这天,(郄宛)在门口帷幕两旁放置铠甲兵器。费无忌于是对令尹说:“我差—点害厂您、郄宛想杀您,已经把铠甲兵器藏在门口了。”令尹派人去察看,真是这样。于是派兵进攻郄宛,杀死了他。国人非常痛恨令尹,连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人也都指责他。沈尹戍对令尹说:“费无忌是楚同的谗佞小人。使太子建出亡,杀害连尹伍奢,掩蔽国君的视听。现在您又因他的谗言杀害无辜的人们,从而招致严厉的指责,祸患很快就会来到您的身上。”令尹子常说:“这是我的罪过,怎么敢不好好地想法对付呢?”于是就杀死了费无忌,并把他的宗族个部诛灭,以此取悦国人。行动不考虑其中的道义,只知道陷害别人却不知道别人也会危害自己,以致他的宗族被诛灭,说的就是费无忌吧!
大凡邪恶的小人做事,开始的时候:互相帮忙,而到后来一定互相陷害。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开始时互相交往,时间越长越互相信任,最后更是互相亲近,后代把(这种做法)当做行为准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左尹郄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郄宛欲饮令尹酒。”又谓郄宛曰:“令尹欲饮酒於子之家。”郄宛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己,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郄宛,杀之。国人大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注释]①宋:当时楚国北方的一个小国。②动胙者: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使者。胙,祭祀用的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不町不孰 孰:深思熟虑
B.害太子建,欲去之 去:除去、去掉
C.屏王之耳目 屏:摒弃、撇开
D.以说其国 说:取悦、讨好
3.全都体现费无忌行事阴险诡诈的一项是(3分)
①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 ②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③工说,使太子居于城父 ④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
⑤令尹好甲兵,子出而置之门,今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
⑥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9分)
(1)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3)
(2)我且何以给待之?(3分)
(3)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3分)
2.C(遮蔽)
3.C(①③两项不对)
4.(1)楚平王为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她很美丽。
(2)我将拿什么供奉招待他呢?
(3)以致他的宗族被诛灭,说的就是费无总吧!
参考译文:
行动不可不深思熟虑,不深思熟虑,就会像(人)跃入深谷,即使后悔也来不及。君子谋划行动考虑道义,小人谋划行动时谋求利益,(结果)反而不利。(假如)有人懂得不谋求利益实际上就包含着利益,那么就可以跟(他)谈论道义了。
楚平王个臣子名叫费无忌,嫉怕太子建,想除掉他。楚平王替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妻子,她长得漂亮,费无忌就鼓动楚平王强占为已有。楚平王已经强占这个女子,因而疏远了太子,费无忌又劝楚平王悦:“晋国称霸,是因为靠近小原各国。楚国地域偏远,所以不能同(晋国)争霸。不如(扩建)使楚同北部城父成为大的城邑把太子安置在那里,来谋求北方各国(的尊奉),您自己收取南方各国,这样就能得到天下了。”楚平王很高兴,让太子产居住在城父。过了一年,费无忌义诋毁太子建说:“太子建和连尹伍奢将凭借方城要塞在外谋反”楚平王说:“(他)已经做了我的太子了,还谋求什么?”费无忌回答说:“(他)因为娶妻的事怨恨您,而且自己把城父看做像宋国一样的独立小国。齐国和晋国又帮助他。(他)将要借此危害楚国,事情已经准备停当了。”楚平王相信了费无忌的活,派(人)逮捕了连尹伍奢,太子建出逃到国外。
左尹郄宛,受国人爱戴 无忌又想杀掉郄宛,他对令尹子常曰:“郄宛想请令尹您喝酒。”又对郄宛说:“令尹想到你家来喝酒,”郄宛说:“我是个(身份)低贱的人,不值得使令尹屈尊。(假如)令尹―定屈尊光临,找将拿什么侍奉招待他呢?”费无忌说:“令尹喜欢铠甲兵器,你把这些东西搬出来放在门口,令尹来了,一定会观赏它们,观赏完了,你就乘势把(这些东西)作为进献给他的礼物”等到宴享这天,(郄宛)在门口帷幕两旁放置铠甲兵器。费无忌于是对令尹说:“我差―点害厂您、郄宛想杀您,已经把铠甲兵器藏在门口了。”令尹派人去察看,真是这样。于是派兵进攻郄宛,杀死了他。国人非常痛恨令尹,连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人也都指责他。沈尹戍对令尹说:“费无忌是楚同的谗佞小人。使太子建出亡,杀害连尹伍奢,掩蔽国君的视听。现在您又因他的谗言杀害无辜的人们,从而招致严厉的指责,祸患很快就会来到您的身上。”令尹子常说:“这是我的罪过,怎么敢不好好地想法对付呢?”于是就杀死了费无忌,并把他的宗族个部诛灭,以此取悦国人。行动不考虑其中的道义,只知道陷害别人却不知道别人也会危害自己,以致他的宗族被诛灭,说的就是费无忌吧!
大凡邪恶的小人做事,开始的时候:互相帮忙,而到后来一定互相陷害。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开始时互相交往,时间越长越互相信任,最后更是互相亲近,后代把(这种做法)当做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