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削减(xuē) 掂量(liáng) 瞥(piē)见 蓊(wěng)蓊郁郁 B:攒(cuán)射 匡正(kuāng) 关隘(ài) 穿凿附会(zuó) C:股肱(gōng) 褶(zhě)皱 稽首(jī) 万乘之国(shèng) D:糯(nuò)米 惩罚(chěnɡ) 数罟(gǔ) 涸泽而渔 (hé)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22.上述文字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成语“_______”也源出于此。

22.请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战争观的看法。

【小题1】水深火热 (1分)

22.①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②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共4分。①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②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成语。对成语本身含义、使用范围、情感色彩在平时积累时应多加重视。成语应用需要结合语境,不能一味强记。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2】

试题分析:该题解题时,应具体结合文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紧抓关键词“概括”及“对战争观的看法”,运用平时掌握的常识解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23.上述文字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成语“_______”也源出于此。(1分)

24. 请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战争观的看法。(4分)

23. 水深火热 (1分)

24. ①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2分)

②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2分)

(共4分。①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②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伐燕取胜,十分得意,孟子并未附和,提出自己对“取胜”的见解。

B.孟子以武王文王为例,说明“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是可行之的。

C.孟子有言“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此意与“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基本相同。

D.此选段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君王之所以为王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是怎么看待战争的。

【小题1】B

【小题2】孟子不是一概反对战争,他强调战争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他还认为战争取胜不是靠天意,而是决定民心的向背。


解析:

【小题1】以武王文王为例说明取他国之土要看民众的态度。

【小题2】略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注释①运:转。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轻易取胜是天意如此。

B.齐宣王询问孟子该不该占领燕国,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毫无主见。

C.齐宣王间接否认攻打燕国取胜是天意。

D.孟子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2)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与孟子有不同的认识,请简要阐述。

齐宣王认为:

孟子认为:

(1)B(2)齐宣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占领,占领就是胜利。(1分)孟子认为:战争是为了救民于水火,得民心者才能获得胜利。(或:统治者只有广施仁政,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取得战争的胜利。)(2分)


解析:

(1)(齐宣王虽提出该不该“取”的问题,但从“不取,必有天殃”中可推断其意已偏向“取”。)(2)略

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小题】文言翻译(8分)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解析:

【小题】 评分标准:

(1)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

 (2)译出大意1分;“是”1分。

(3)译出大意1分;“箪”1分;“师”1分。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一定是天意要我们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有天灾。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

1、(1)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

(2)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

2、文中提出了要顺应民心的观点。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

(2)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

2、作者列举了燕王和武王的例子,证明“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运:转,意思是老百姓就会转变念头。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是否同意齐宣王攻取燕国?他的主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1)① 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② 哪里会有别的原因呢?不过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苦难日子罢了。

(2)孟子没有对取燕置可否。(1分)他主张要取得别人的国家,必先获取民心。(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戴。)(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8506abeb4cc2b641.jpg]


解析:

[35cec9d7a3d976a3.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