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5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__之馀:__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1.(1)独占 (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追赶,追击(d)击鼓 (进军)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4.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导;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5.不设统一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山东东营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2.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3.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4.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2.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3.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4.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花钿(diàn) 玉扃(jiōng) 布衾(qīng) 凝睇(dì) 渌水荡漾(lù) B:谦逊(xùn) 兰橑(lǎo) 擗开(pǐ) 踯躇(zhí) 切中肯綮(qìng) C:绸缪(móu) 扁舟(piān) 霰雪(xiàn) 扉页(fěi) 妃嫔媵嫱(yìng) D:碣石(jié) 聒噪(guō) 戏谑(nuè) 创伤(chuāng) 兔起鹘落(hú)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罗绮(qǐ) 粗糙(cāo) 不足齿数(shù) 如椽(chuán)大笔 B:衬(chèn)托 酒坊(fáng) 博闻强识(zhì) 洁身自好(hào) C:中(zhòng)风 棱(1éng)角 令人咋(zé)舌 怅望低徊(huái) D:媲(pì)美 供(gòng)述 蹊(qī)跷怪事 数见不鲜(xiǎn)
下列各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pēng 抨击时弊 萍踪píng 秤杆chèng B: qù 面面相觑 废墟xū 龋齿qǔ C:qī 休戚相关 栖身qī 休憩qì D:qǐ 绮罗锦缎 旖旎yǐ 犄角qī
下列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劲(jìn)敌 劳累(lèi) 模(mú)具 将(jiāng)计就计 B:畜(xù)牧 辟(bì)谣 针砭(biān) 弄(nòng)虚作假 C:麻痹(bì) 漂(piǎo)白 曲(qū)线 尽(jǐn)人皆知 D:膏肓(huāng) 星宿(xiù) 句读(dòu) 恰如其分(fèn)
下列各句中“且”字的用法与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 B:天子且至 C: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D:不者且有火患
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D: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