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7、诗的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三字从哪三个方面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8、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4分)
7、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4分)
8、表达了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详之感,生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阅读下文
有贵公子驾车出游者,策马驰驱,自矜①便捷。适与五套大车相撞击,公子颠踣2于前。因挟父兄势,控诸③县官。官廉,得其情,谓之曰:“大车果撞小车,公子当仆④于后;今公子仆于前,是小车撞大车也。”罚令出赀⑤,为贾人修车费。公子无以辩,惭忿而归。
【注】:①矜:傲慢,夸耀。 ②颠踣:跌倒③:诸,相当于“之于”。④仆:向前倒下,泛指跌倒。⑤赀:“通资”,资财,钱财。
1用现代汉语翻译线面的句子:
官廉,得其情,谓之曰 。
2.县官对这起交通事故的具体分析思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举出正面例子,再对比反面例子。
B.先从整体情况说,再分两方面阐述。
C.先假设撞车情形,再推理得出结论。
D.先概括主要原因,再论证次要原因。
3“公子无以辩,惭忿而归”。其“惭”是因为________ __,
“忿”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
1.县官廉洁,了解了两车相撞的情况,对公子说:
2. C
3.公子的讹诈被识破(县官明察秋毫) 县官不惧权势(不徇私情)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⑴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⑵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0.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窘: 犬: 洞: 变诈: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分)
⑴
⑵
2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2分)
A.恐 / 前后受 / 其敌B.屠自后 / 断其股
C.意将 / 隧入 / 以攻其后也D.禽兽之 / 变诈 / 几何哉
21.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中的“之”字相同的是( )(2分)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狼的狡猾(任意写出两处即可)?(2分)
20.困窘,处境危急;像狗一样;打洞;作假、欺骗。 21.⑴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⑵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__对方的。 22.C 23.B 2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铺排 讣告 颠扑不破 前仆后继
B.殷红 氤氲 万马齐喑 绿草如茵
C.偈语 攻讦 竭泽而渔 残碑断碣
D.漠视 病殁 没齿难忘 拐弯抹角
解析:A项“讣”读fù,其余读pū;B项“殷”读yān,其余读yīn;C项“偈”读jì,其余读jié;D项都读mò。
答案:D
下列各项中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乒乓 pīng pāng 湖泊 bō 糟粕 pò B: 解剖 pōu 奴仆 pú 风尘仆仆 pú C:玉璞 pú 匍匐 pú fú 瀑布 pù D: 蹊跷 qī qiāo 祈祷 qí 颀长qí
下列各项中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扪心自问 mén 呶呶不休 náo大腹便便pián B: 前仆后断 pū 居心叵测 pǒ 极泰来 pǐ C: 一曝十寒bào 潜移默化qián 休戚与共 qī D:提纲挈领qiè 锲而不舍qiè 倾盆大雨 qīng
下列各题中黑体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调皮 tiáo 妥贴 tiē 请帖 tiě 蜕化 tuì B:心宽体胖 pàng 前仆后断 pū 奴仆 pú 风尘仆仆 pú C:扒手 bá 玉璞 pú 匍匐 pú fú 瀑布 pù D:拈花惹草dián 休戚与共 qī 蹊跷 qī qiāo 祈祷 q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答毕仲举书
苏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且审比来起居佳胜 比:最近
B.是天相子也 相:祐助
C.刍豢满前 豢:饲养
D.则有间矣 间:差别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欣然而笑 ②本期于静而达
B.①晚食以当肉 ②仆常以此自疑
C.①若农夫之去草 ②譬之饮食龙肉也
D.①其味与八珍等 ②抑尚与仆辈俯仰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4分)
(2)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4分)
16.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3.C
14.D
15.(1)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评分建议:共3分。“任意”1分,“不用”1分,“触罪罟”1分,句意通顺1分)
(2)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所期待的境界,却先得到了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评分建议:共4分。“学者”1分,“所期”1分,“不为无害”1分,句意通顺1分)
16.①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②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③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④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⑤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评分建议:共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解析】
1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刍豢满前”,根据语法推断“刍豢”应为名词,解释为“家畜,此泛指各类家畜的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B项: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因为;C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无义;D项:介词,同,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任意”,放纵心意;“不用”,没有听从;“触罪罟”,触犯法律。
第二句中,“学者”,求学的人;“所期”,所期待的境界;“不为无害”,不是没有害处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应该先把此回信的内容概括出来,再根据回信的内容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本文前三节主要谈论自己的近况,第四、五节主要说的是研习佛经与调配药物救治百姓这两件事,最后一节主要是说自己对好友安慰话的感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转眼间分别已十多年了,我愚钝缺乏识别能力而遭遇坎坷,因而不再能够自列为朋友,没想到老朋友尚能如此记怀,录我在朋友之列。委屈你从远方亲手写信教导我,问候得很殷切,并且让我详知你近来日常起居生活安好,感激欣慰得说不出话。罗山向来被称为好地方,不会有瘴疠之毒气,也许是四季舒适吧。既已没有什么丧失的东西,而且能够感悟到受宠与受辱没有区别、得失不应系于内心,这是上天在祐助你啊。
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然而祸事如果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不用说当初是巧是拙了。黄州临江靠山,既顺适耳目观赏之娱,并且生活所须各种物品也容易得到,早睡晚起,又让我不知所说的祸事在哪里呢?
偶然读到《战国策》,看到处士颜蠋说“推迟吃饭时间,从而饭便可变成肉一样的美味”,我欣然而笑。像颜蠋,可以说是善于在贫困中生活的人。粗茶淡饭,在饥饿的时候食用,它的味道和山珍海味一样可口;而已经吃饱了之后,各种美味的肉食堆满面前,唯恐别人不端走。是好是坏在于自我的心态,哪里与外物有什么关系。
你所说的研习佛经与调配药物救治百姓这两件事,认为这是对闲居之人丰厚的赏赐。对于佛经,我过去也经常阅读,然而头脑昏昧,心智闭塞,不能够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独处的时候,找些其中浅易的内容读读来洗去心灵的尘垢。这好像是农夫锄草的过程,刚锄掉,马上又会长出来,虽然好像是没有什么补益,然而毕竟比没锄的好。像那世上的君子,离尘脱俗得以深悟的人,我是没有认识的。过去陈述古喜好谈论禅道,自己认为已经达到最高境界,因而视我所说的话为浅陋。
我曾对陈述古说:您所谈论的,好像是食用龙肉,而我所学习的,是吃猪肉,猪肉与龙肉是有很大差别的,然而您整天空谈龙肉,不如我吃猪肉感受到口味美、肚子饱的真实。不知道您从佛经中所得到究竟是些什么?是为了超出生死和三乘,从而成佛吗?还是注重同我们这类人不相上下相处?研习佛道的人,本来是追求宁静和旷达的。而宁静近似于懒惰,旷达近似于放诞。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期许的境界,却先得到了那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我常常因此怀疑自己,所以也把这些问题呈献出来与你探讨。
你的来信说人行于世间,但求平安无病,解决温饱,不做坏事,就足够了。我多次品味这些话,有无穷的感悟。没有机缘当面交流,姑且读读笑笑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毕仲举书
苏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审比来起居佳胜 比:最近
B.是天相子也 相:祐助
C.刍豢满前 豢:饲养
D.则有间矣 间:差别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欣然而笑 ②本期于静而达
B.①晚食以当肉 ②仆常以此自疑
C.①若农夫之去草 ②譬之饮食龙肉也
D.①其味与八珍等 ②抑尚与仆辈俯仰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4分)
(2)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4分)
9.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6.C
【解析】家畜,此泛指各类家畜的肉.
7【答案】D
【解析】A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B项: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因为;C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无义;D项:介词,同,和。
8【答案】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任意”1分,“不用”1分,“触罪罟”1分,句意通顺1分。)
【答案】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所期待的境界,却先得到了所相似的东西,不
是没有害处的。(“学者”1分,“所期”1分,“不为无害”1分,句意通顺1分。)
9【答案】①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②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③对苏轼的生活情
况表示关心;④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⑤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参考译文:
转眼间分别已十多年了,我愚钝缺乏识别能力而遭遇坎坷,因而不再能够自列为朋友,没想到老朋友尚能如此记怀,录我在朋友之列。委屈你从远方亲手写信教导我,问候得很殷切,并且让我详知你近来日常起居生活安好,感激欣慰得说不出话。罗山向来被称为好地方,不会有瘴疠之毒气,也许是四季舒适吧。既已没有什么丧失的东西,而且能够感悟到受宠与受辱没有区别、得失不应系于内心,这是上天在祐助你啊。
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然而祸事如果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不用说当初是巧是拙了。黄州临江靠山,既顺适耳目观赏之娱,并且生活所须各种物品也容易得到,早睡晚起,又让我不知所说的祸事在哪里呢?
偶然读到《战国策》,看到处士颜蠋说“推迟吃饭时间,从而饭便可变成肉一样的美味”,我欣然而笑。像颜蠋,可以说是善于在贫困中生活的人。粗茶淡饭,在饥饿的时候食用,它的味道和山珍海味一样可口;而已经吃饱了之后,各种美味的肉食堆满面前,唯恐别人不端走。是好是坏在于自我的心态,哪里与外物有什么关系。
你所说的研习佛经与调配药物救治百姓这两件事,认为这是对闲居之人丰厚的赏赐。对于佛经,我过去也经常阅读,然而头脑昏昧,心智闭塞,不能够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独处的时候,找些其中浅易的内容读读来洗去心灵的尘垢。这好像是农夫锄草的过程,刚锄掉,马上又会长出来,虽然好像是没有什么补益,然而毕竟比没锄的好。像那世上的君子,离尘脱俗得以深悟的人,我是没有认识的。过去陈述古喜好谈论禅道,自己认为已经达到最高境界,因而视我所说的话为浅陋。
我曾对陈述古说:您所谈论的,好像是食用龙肉,而我所学习的,是吃猪肉,猪肉与龙肉是有很大差别的,然而您整天空谈龙肉,不如我吃猪肉感受到口味美、肚子饱的真实。不知道您从佛经中所得到究竟是些什么?是为了超出生死和三乘,从而成佛吗?还是注重同我们这类人不相上下相处?研习佛道的人,本来是追求宁静和旷达的。而宁静近似于懒惰,旷达近似于放诞。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期许的境界,却先得到了那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我常常因此怀疑自己,所以也把这些问题呈献出来与你探讨。
你的来信说人行于世间,但求平安无病,解决温饱,不做坏事,就足够了。我多次品味这些话,有无穷的感悟。没有机缘当面交流,姑且读读笑笑吧。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2) , ;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仆诚以著此书, ,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4)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3)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4)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