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16题
(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①哉?人焉廋哉?”
(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①廋:音sōu,隐藏、藏匿。
15.“人焉廋哉”中的“焉”字与下列哪一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接近?( )(2分)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犹且从师而问焉
16.孔子认为应该怎么观察一个人?(4分)
15.A
16.孔子认为:察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2分)同时,一个人所犯错误的类型可以反映他是什么样的人。(1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A与例句均为疑问代词,B.句末语气词,C.兼词,D句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从第一则材料看,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从第二则材料看,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综合两则材料的意思可得到本题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1)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2)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①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②哉?”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
【注】画横线的文字为朱熹作的注。①眊(mào):目不明。②廋(sōu),隐匿也。
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孟子主张什么?结合朱熹的注释说说孟子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
论述的是一个辨识人言的方法问题。孟子主张辨别一个人是否说真话,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观察他的眼睛。因为人可以编造假话,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容不下虚假的东西,所以要看一个人说的心里是不是真话,先观察他的眼睛。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道理,通过人的眼睛可以审视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墙垣(huán) 伺机(sì) 筵席(yàn) 龟玉毁于椟(dú) B: 娴熟(xián) 龟裂(jūn) 千乘之国(shèng) 曾是以为孝(céng) C: 舂粮(chūn) 呱呱(gū) 殒身不恤(yǔn) 弋不射宿(yì) D: 修葺(qì) 贮藏(zhù) 面面相觑(qù) 人焉廋哉(sōu)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人焉廋哉 ②毋自辱焉 ③朋友数,斯疏矣 ④观过,斯知仁矣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
A:小人比而不周(团结) 君子矜而不争(庄重自持) B:观其所由(经历) 人焉廋哉(隐藏) 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到) 友直,友谅(谅解) D:友便辟,友善柔(谄媚逢迎) 友便辟,友善柔(和善温顺)
1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B:子行三军,则谁与 C: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D:有是哉,子之迂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①,人焉廋②哉?人焉廋哉?”
【注】①所安:当时的心境。②廋:sōu,隐藏、藏匿。
18.“人焉廋哉”中的“焉”字与下列哪一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相同?(2分)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犹且从师而问焉
19.综合所给的两段文字,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不超过30字。(2分)
18.A
19.要观察一个人,应当从他的言论、行动看到他的内心,才能全面了解。(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均为疑问代词,哪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解析:
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①哉?”
[注] ①廋,音搜。廋,匿也。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②人焉廋哉?
(2)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孟子主张什么?说说孟子的理由。
(1)①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
②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孟子主张观察一个人最好是观察他的眼睛。理由:虽然言语也是从心中发表出来的,但仍能作伪、说假话,而眼睛却是作不假的。
解析:
译文: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浊暗。听他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书生意气, 。(__《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 。 (徐志摩《再别康桥》)
(3)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戴望舒《雨巷》)
(5)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荆轲刺秦王》)
(6)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学而篇》)
(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论语·为政篇》)
(8)视其所以, ,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篇》)
[2dc8a8ba87b6ac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