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到: “六国破灭,非兵刁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也。”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灭六国的原因有哪
些?(13分)
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韶(sháo)光 荫(yìn)凉 梵(fàn)婀玲 锱铢(zīzhū)必较 B:湔(qián)雪 仓颉(jié) 刹(shà)那间 弊在赂(lù)秦 C:滂(páng)沱 瘦削(xuē) 盥(guàn)洗室 羽扇纶(lún)巾 D:曹霑(shàn) 炮(páo)烙 国子监(jiàn) 唯唯(wéi)诺诺
27.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答: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答: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
(1)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断,火就不灭。
(2)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由于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3)不明白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一) 文言文阅读( 2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5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弊在赂秦 弊:弊病
B.六国互丧 互:互相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1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1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思厥先祖父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4.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做“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B【解析】 B.互:交互,相继。(3分)
12. C【解析】 C.均当“用”讲。(3分)
13. D【解析】 A项中“祖父”古义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B项中“故事”古义指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项中“其实”古义指那实际上,今义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3分)
14. D【解析】 D.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3分)
15. (10分)
(1)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各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本来都不在于战争啊。
(2)所以双方还没有交战,而强弱胜负已经判定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加
C.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D.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使……退却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有尺寸之地
B. 奉之弥繁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 始速祸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含义一致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思厥先祖父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六国中赂秦的,“赂秦而力亏”;二是六国中不赂秦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B.第二段论述了六国最大的祸害不在战争而在赂秦。段末引用古人的话,阐明赂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害处。
C.第三段论述齐、燕、赵不赂秦而终于灭亡的史实,从另一方面论证了“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论证有力;借古讽今,对六国统治阶级屈于敌人的积威,一味贿赂求和的行为进行针砭,要他们吸收历史的教训。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弊在赂秦”一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随后又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 ”这两个方面加以详细地阐述。
苏洵《六国论》
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八大家"之一,与子拭、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1)不赂者以赂者丧。 , 。故曰弊在赂秦也。
(2)思劂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3)子孙视为甚惜, , 。
(4)然则诸候之地有限, , ,侵之愈急。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
(1)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2)暴霜露 斩荆棘(3)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4)暴者之欲无厌 秦之弥繁 (5)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当与秦相较
解析:
无
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革灭殆(dài)尽 暴(bào)霜露 B:弊在赂(lù)秦 为(wèi)国者 C:思厥(jué)先祖父 胜负之数(shù) D:不得下咽(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灭六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
因为秦能灭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其他原因:
秦国采取了正确的内外政策。(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外:远交近攻)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秦国的杰出的人才群体
六国相对于秦来说,个体经济、军事力量不够强大,统治者昏庸腐朽、安于现状、没有抓住实现统一的历史机遇,割地求和,在策略上又一再失误,最终被秦一一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