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是()。

A:自然酣畅 B:含蓄蕴藉 C:泼辣沉雄 D:平淡之美

运斤成风的成语出自()。

“运斤成风”比喻技艺神异,手法熟练,这个“斤”字不是指()

A:石墩 B:铜锤 C:斧子 D:铁棍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晕车 酝酿 愠怒 韵味 含蓄蕴藉 B:枢纽 倏忽  蔬菜  贤淑  不辨菽麦 C:地壳 俊俏 诀窍 翘楚 愀然不悦 D:间谍  饯别  进谏  僭越  直栏横槛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拟稿 睛雨表 泥足巨人 运斤成风 B:延揽 泳叹调 瓦釜雷鸣 器贯长虹 C:獭祭 上规道 举重若轻 桑榆木景 D:励志 可塑性 毛举细故 众擎易举

选出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 )

A:抹杀 抹布 愠色 晕车 B:酝酿 蕴藉 熨帖 炽热 C:款识 诚挚 整饬 不啻 D:奇葩 煽情 挑衅 循私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前扑后继 涅槃 仓皇失措 谛听 B:弥天大罪 雕琢 娇揉造作 亵渎 C:毋庸赘言 丰腴 隐约其辞 岑寂 D:苦思暝想 蕴藉 声名狼藉 熨帖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皆勉之 释:鼓励

B.物或恶之 释:憎恶

C.运斤成风 释:一斤(数量词)

D.夫揭竿累 释:高举

C


解析:

斧头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题。

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⑦。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⑧死久矣。’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选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②郢:楚国的都城。③垩:白色的土。④慢:同“墁”,涂抹。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⑥斤:斧头。⑦失容:改变颜色。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⑨夫子:那人。指惠子。

4.解释下面加横线的“为”的含义。

①尝试为寡人之______ ②吾无以质也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6.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4.①替;做 ②当作

5.①“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②我的确为人砍掉过鼻子上的白泥。尽管这样,我现在不行了,我的那个搭档去世很久了。

6.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7.发展的原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例子:中国的发展源自自身制度的创新,经济的增长,这是内因。同时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外因。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①“为”是介词,替;②动词,当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①句中,关键词“垩”译为“白泥”、“ 慢”译为“溅到”、“ 若”译为“像”。②句中关键词“则”译为“的确”、“ 虽然”译为“尽管这样”、“ 质”译为“搭档”。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注意结合文本理解。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不要脱离文本,联系语段内容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庄子给亲友送葬,经过惠子的墓。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绳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削掉它。木匠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却没有伤着鼻子,郢人站在哪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后,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匠人石说:‘我的确为人砍掉过鼻子上的白泥。尽管这样,我现在不行了,我的那个搭档去世很久了,所以不能再试了。’自从我的好友惠子死了以后,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

下列画线处所填词语你觉得最恰当的一项是(1)郭先生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3)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________。

A:照例 沉寂 含蓄 B:援例 岑寂 蕴藉 C:照例 岑寂 含蓄 D:援例 沉寂 蕴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