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C. “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D. “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E. 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1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雨霖铃》的下阙。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

17.BE

18.相同点是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不同点是,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A项,冯延巳虽继承了花间词传统,题材较狭窄,但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闳约”,善于用大境写柔情,空间境界阔大,如“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C项,“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D项,“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对时间、生命无常的感悟并无依据。

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语句内容的分析比较等。如本题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主要从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相同点主要抓住“柳”分析。冯词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摸鱼儿·东皋寓居(1)

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2),莫忆金闺(3)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4)。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东皋寓居:东皋,山东东山,作者被免官退居于此,在此修葺了“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2)青绫被:汉代,尚书郎值夜班,官供新青傔白绫被。(3)金闺:金马门的别称,这里泛指朝廷。(4)邵平瓜圃:秦时东陵侯邵平在秦亡后隐居长安东平种瓜。

1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词前三句,陂塘杨柳,风光旖旎,仿佛淮水两岸、湘江之滨,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景致优美、令人神往的乡间寓居图。

B. 用“一川”形容夜月,可见清辉遍照,月色皎洁。“光流渚”三字则将静谧的月光写得流动活跃,水与月浑然一体。

C. “翠幄张天,柔茵藉地”,前句写树,后句写草,语带夸张,极力渲染景致之美;前置一个“任”字,又带拟人色彩。

D. 上片写景,大处落笔总述陂塘全貌,接着又描绘了雨后陂塘鹭鸟翔集图和月下陂塘图,词人的情感倾向跃然纸上。

E. 下片抒情,化用杜甫“儒冠多误身”的诗句,又借用邵平秦亡后隐居种瓜和班超暮年归来的典故,间接表现内心情怀。

18.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

17.CE

18.①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上片写东皋新雨,草木葱茏, 水鸟聚集,月光明净,景色清新怡

人。为领略这美景,酒尽了,词人还不忍离去。②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和激流勇退的情怀。下片写词人不愿回忆为官时的情形,觉得为官误身,功名亦如过眼烟云,即使是显赫的班超,也只能长期身居西域,暮年才得还乡。③对年华逝去的感伤。词人开函对镜,已然是白发斑斑,不由得感慨万千。(每点2分,共6分)(如答“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换时日的后悔“对功名的蔑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 ,“任”字加在这八个字前面,不 带拟人色彩,它和后面的“酒尽未能去”相配合,表达诗人的感情。E项,下片“儒冠曾把身误”是直接表现内心情怀。

18.试题分析:这首《摸鱼儿》,是他的代表作,又题作《东皋寓居》。东皋,即东山,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曾修葺了东山的“归去来园”。本词不仅写出园中景色,还叹恨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词中的“儒冠误身”、“功名浪语”,都是经过宦海__以后的愤激之词。本篇的主旨,是表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点睛: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冬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韵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赢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洗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7.词的上片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登临所见的远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8.词末画线句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①比喻,用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螺旋形的发髻来比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写出了山的多姿;②拟人,把本无愁与恨的山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写成如人一样在“献愁供恨”。

18.塑造了一位抱负不能实现、无人理解的英雄形象。“英雄泪”,是诗人英雄不遇于时、痛苦之至时洒下的悲痛之泪;“倩何人”,突出词人无人理解的孤独与痛苦。

【解析】

17.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解释:用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螺旋形的发髻来比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把本无愁与恨的山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再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18.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了一位抱负不能实现、无人理解的英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E.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4.CE(C项3分,E项2分。分析: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E.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A项考核诗句含义,B 考核反衬的手法,C项考核意境特征,D考核用典,E考核借代的手法。其中CE分析错误。

   15.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评分标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每点必须是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只概括情感不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得1分,如概括出多种情感但没有具体诗歌分析最多得3分)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故国”“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分析“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离别故土的愁绪”“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等情感。

14.B.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18.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终日怀归翻送客”一句写自己客中送客、宦愁又添离愁、思乡又加怀友的怅触、感伤、凄楚悲凉的心态。为下文奠定沉郁悲凉的调子。

B.“春风祖席南城陌”一句,点明别离的时间、地点。“祖”,本是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的一种仪式,“祖席”这里便指饯行的酒宴。

C.“临水驿,空山驿”四句,运用连续反复的手法,将野水空山、荒驿孤灯的寂寞和凄凉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

D.“纵明月相思千里隔”至结尾数句,笔锋陡转,振起全篇:真挚的友情将会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使他们在现实中近在咫尺地相会。

E.这首词一大特点是多处使用叠句。这些叠句的使用,一方面加深了词的蕴含及情感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词的声情美,显得优美动人。

19.词中“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句,在内容和写法上与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些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6分)

18.CD  C间隔反复;D词中千里为空间,且是梦中而非现实中相会。

19.“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与《雨霖铃》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和“今宵酒醒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动管色,催行色”描写管弦的声音催促着行人,表现了此时此刻作者心头茫然若失、伤感惆怅、不忍分别的情感。“何处”句是作者为范殿监设身处地地思虑,体现了作者对朋友何处安歇的深深担忧。而“留恋”句写船儿开启,声声催促,欲留不得,欲饮无绪,表达了诗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情。“今宵”句流露出词人不知何处安身的无比惆怅。

宋词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为送朋友赴黄岗做官而写的一首赠别词。至于范殿监之生平、名字均不知其详。

“终日怀归翻送客”一句在于叙事。这句点出词人此时正羁宦天涯,他乡作客。而词人在“怀归”之前又冠以“终日”二字,这就表明词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到故乡的心情。以这种心态,词人又要为朝夕相伴、志同道合的好友送别,因之词人在这两茫茫伤心之间又连以“翻”字,这就将客中送客、宦愁又添离愁、思乡又加怀友的怅触、感伤、凄楚悲凉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句以词的结构层次来说,它笼罩全篇,层深浑成,为下文的感情抒发定下了一个沉郁悲凉的调子。

“春风祖席南城陌”一句,点明别离的时间、地点。春风送暖,风和日丽,山花烂漫,这美好的季节,本来正好与挚友携手春游、郊外踏青,登山临水,赏花赋诗。现在却一反常情,要为朋友在南城陌上的长亭饯别送行,这是怎样的情怀、心态呢?这里“祖”,本是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的一种仪式,“祖席”这里便指饯行的酒宴。词人在叙事之中,移入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彩,使叙事情思化,这就使读者不得不为词人的匠心独运而击节赏叹!

便莫惜离觞频卷白”一句写饯别的酒宴。这句中的“卷白”,即“卷白波”。宋黄朝英《缃素杂记》卷三云:“盖白者,罚爵之名。饮有不尽者,则以此爵罚之。……所谓卷白波者,盖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饮酒之快也。”本来,离宴之上道不完的别离情,说不尽的知心话,这一切,词人都没有写,而以一句席间的劝酒辞即代替了这一切“珍重”之类的内容,使客主二人,愁颜相向、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以酒浇愁之场景历历如在目前。这里“便”“莫惜”“频”层层相加,字字重拙,语气尤为沉痛悱恻。友情之深笃、离情之愁苦,见于言外。

“动管色,催行色”四句为叠句,以声传情,点明临行分别在即。酒酣耳热之际,席间奏起了凄婉的骊歌,那就是催人泪下的《阳关三叠》吧!那凄凉哀伤的乐曲在席间回荡,也在别离人的心头回荡。它似乎在提醒离人,分别的时候到了,行人该启程上路了。这里,三字短句的回环反复,音节急促,使离人的情感更加悲凉,“动”、“催”二字的两次出现,这一切都更加深化了此时此刻离人心头茫然若失、忉怛惆怅的情感。这与柳永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在上片叙事的基础上宕开一笔,设想别后的情景。

“何处投鞍风雨夕”这是词人为范殿监设身处地的思虑,这一别之后,他在风雨飘摇的傍晚时分,不知宿息在何处?这充分体现了词人与范殿监友情的深厚,也体现了词人对朋友的无限关怀。

“临水驿,空山驿”四句,是对前句设想之辞的回答。这一问一答,描画出一幅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古道行旅图,把词人对范殿监体贴入微的关切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特别是这些叠句的运用,更是将野水空山、荒驿孤灯的寂寞和凄凉渲染得淋漓尽致。

“纵明月相思千里隔”至结尾数句,笔锋陡转,振起全篇。一别之后,千里相隔。临清夜而不寐,睹明月而相思,这是别离人、相思人之常情。但词人却在“明月相思千里隔”之前又冠一个“纵”字,便立刻使地域上的千里相隔失去了距离和应有的分量。真挚的友情将会超越时空的局限,使他们在梦中近在咫尺地相会。这便是李白所想象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了。当然,梦中的咫尺欢会毕竟是梦境、是虚幻不真实的。现实情况依然是“千里隔”,在此情况下,只有“勤书尺”了。全词就在这再三的嘱托中结束,余音绕梁,韵味无尽。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便是多处使用叠句。这些叠句的使用,一方面加深了词的蕴含及情感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词的声情美,使词作更加优美动人。沈际飞在其《草堂诗余四集序》中说:“情生文,文生情,何文非情。而以参差不齐之句,写郁勃难状之情,则尤至也”。以此词观之,诚然不谬也。(池万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15、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14、BE(答对一点2 分,二点5分)(1)B“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错误,“几点催花雨”的意思是“几声催花的雨滴”;E《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作品.

15、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刻画出一个对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__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片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这首词记叙的只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任何事情都毫不在乎的态度。

E. 诗人以曲笔书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起来,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17.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16.BD

17.作者写了一次出游途中遇雨的经过。风雨突如其来,作者在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__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

16.试题分析:B项,“归隐田园的决心”无中生有;D项,“都毫不在乎的态度”错误,应是“乐观豁达”。

17.试题分析:注意结合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析作者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析作者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18.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7.BC

18.《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藤床”,一种用藤条绷在木框上制成的床,轻便舒适。“纸帐”,用藤皮茧纸制成的帐子,稀布为顶,取其透气。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词人也从这些物事写起,并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此词正是这样,一开篇即奠定了忧愁的基调。C项“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这两句摹写闺中佳人的生活情景,寄寓春愁,别具特色.临,临摹字贴;戏,戏学草书.这种闲情偶寄,反映了女主人公特有的身份与情愫.娟秀的字体,书写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是聊以自遣之举;而自拣残花,插入净瓶,则更属满腹春愁的寄托了。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0.简要分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所包含的景与情。

11.简要分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栏杆拍遍”的含义。

10.诗人登上建康赏心亭,眺望远处像玉簪和螺髻一样的山岭,看到的是大片的国土被金兵占领而不能收复,心中感到极度忧愁愤恨。

11.诗人看到大片国土被金兵占领不能收复,而自己虽身佩宝刀、一心报国,却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志无法实现,因而急得直拍栏杆。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的志向不能实现的焦急、忧愤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11.试题分析: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

辛弃疾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1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等闲”是平常、随便的意思,与“无意绪”照应,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特定心境。

B. “帘卷芳桂散余香”写出了主人公居室的洁净、清新,室内散发着桂花的芳香气息。

C. “枯荷难睡鸭”,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D. 丝帕被泪水打湿,弄乱了妆容,于是,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E. 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18.这首词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17.B

18.(1)从情感来看,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2)从抒情手法来看,首先是通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伤感;其次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再次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的词语直抒胸臆。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写出了主人公居室的洁净、清新,室内散发着桂花的芳香气息。”有误,这里表现的是对于花香的惋惜,表现了女子的伤感。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分析”。答题时首先点出“景”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 关键词句“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无意绪”“却思量”。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