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1)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2),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①酝藉:即“蕴藉”,与词中下句中“包藏”意思相近。②休: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

(1)两首词中的画线句子共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2)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1)拟人,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态。陆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生长的风雨交加、倍受摧残的恶劣环境,并写出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中难免会有的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李词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含苞待放的娇羞情态。

(2)陆词表达了词人虽历经艰辛,也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傲然不屈的品格;李词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爱。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两首词中的画线句子共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句中描述的对象是“梅”,句中用“愁”来形容,把梅当成了人,写出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中的孤苦无依的愁苦之状;“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这是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写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精神饱满,慧思独运。其中“无限意”使用了比拟的修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题干中问的是“共同”的修辞手法,故只要判断出陆词中划线句的修辞,李词中的也就出来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且要注意问的是“不同”之处。陆词中,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李词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写法恰好能传达出当时正常的心态。虽然心境不佳,但梅花还是要赏的,所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休”字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心中的话: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此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抓住词中对“梅”的描写来品味情感,要特别抓住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②牵露井,即打来清冽的井水。荐:献上。③乌帽,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19.试分析上阕画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20.请结合下阕分析作者“愁”的原因。

19.①运用比拟(比喻)手法,以人拟(喻)菊,写出菊的纤弱美态(或“以眉喻山,写出远山绵延之态”);②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远望绵延苍翠的寒山是远景,清瘦袅娜菊花是近景,远近结合营造了清凉萧条的氛围。(每点2分,手法和分析各占1分)

20.①“乌帽”两句,可知作者人到暮年,无法遮掩的老态令他心生愁苦;②重阳佳节团聚之日自己却漂泊在外,登高望远面对“秋色”、“雁声”与“斜阳”,油然而生羁旅思乡之愁。(每条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菊花一句,以人拟菊。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次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本题涉及到的就是用典和借景抒情。

20.

试题分析:“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鹊桥仙·春日登楼(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13.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

13.上片通过如雪的杨花、如雨的桃花、如茵的碧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下片点题,写出了诗人春日登楼所见,同时以乐景写哀情,与下片的抒情形成反衬。

14.先是间接抒情,眼见杜鹃啼叫、燕子飞回,不禁油然而生思归之意,接着化虚为实,将自己的春愁比喻成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春愁之多之重,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题干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描绘上片中的生活图景,需要抓住“扬花”“桃花”“帘幕”“草”等景物的特点来描绘,同时要用四个字来概括画面特点,从“如雪”“如雨”“芳洲”“早青”等词语中可以看出画面的优美及生机勃勃;二是回答上片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要分析下片中的情感是什么,景是乐景,而下片的情是哀情,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主要如下方面把握:(一)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二)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如相反,则使用了反衬的技巧。(三)分析意象的组合,从整体上把握情感意境。比如本题中,就可以抓住诗句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概括画面的特点,再依据下片所体现的情感来分析这些景物的作用。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抒情的方式。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惹起乡心历乱”表现思归之情,而这种情感是被“杜宇”“燕子”引发而来,属于间接抒情;“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表现春愁之多,此处的春愁是借助比喻来体现,将“春愁一半”比作“万叠暮山”,一个“稠”字,一个“万”字写出愁情之重之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乡心”“春愁”来把握其情感,再看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来分析抒情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①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⑦。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①红情、绿意: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花信: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②幽素:幽情素心。

13.“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

14.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13.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

14.(1)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2)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3)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鉴赏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诗歌整体意境,抓住关键词分析,“残日东风”两句转写除夕守岁。在岁暮的最后一天,连残日、东风都想挽留住将尽的年华。这两句写岁月匆促,时不待人,切合“除夕立春”之题意。要理解“岁华”即“年华、时间”。然后分析:“残日”和“东风”为什么“不放岁华去”?它们是用什么办法“不放岁华去”的?再结合试题和注释思考此句同诗题的关系与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关键词的理解,从诗句中找出能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概括。思考时,可根据题目提示和全词内容,从三方面思考。全词写了初春的美景,写了他人的欢乐,写了昔日的温馨,从这些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请写出画线句子中能够表明时节的词语。

(2)请赏析“熟悉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艺术手法。

(3)王世贞《艺后卮言》评此词结尾两句云:“此淡语之有情者也。”结合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1)梅残,柳细,草薰,风暖。(写出三个即可得满分)

(2)比喻,将“离愁”比作春水;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把旅人在路上越远越无穷的离愁,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解析】(1)试题分析:注意通过意象分析,主要意象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比喻”和“虚实”的手法,然后解释为什么是这种的手法,再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是比喻和虚实的手法。

(3)试题分析:注意从“凝望”和“想象 ”,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无名氏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着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祀期间忌针线,因此作“停针线”之说。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片前两句运用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想象妻子在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因见双燕而感伤分离的场景,委婉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B. “乱山深处”的“乱”字,道出了词人身处群山簇拥之地,不知方向的迷茫感。一个“乱”字,惹起了词人的愁思。

C. “春衫着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事来表达感情,显得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

D. 前人对这首词有“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的赞语,但本词上下片的首句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实为本词构思的一个缺憾。

E. 下片三句“无人”气势酣畅、笔调放纵,但读来并不会使人产生轻薄之感,此中奥秘,正如有人评价所说:“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18.请结合全词指出本词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7.BD

18.本词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运用了反衬(以乐写哀或对比)。①“怎忍见、双飞燕”用春日美景反衬离别的哀愁:妻子因停针线而得以赏景,却见春日燕子比翼双飞,而她却与丈夫天各一方,巨大的反差使分离的凄苦更加强烈。②“春已半”正是春意正盛之时,而此人却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辗转飘零,更显出寂寞凄凉之意。③最末三句,游子身处芳草岸,却是有花无心戴,进而想到有酒无人劝,醉后无人管,眼前之景春意盎然,但游子心情却是寂寞凄凉,以乐写哀,更显出离愁沉重。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乱”字包含了词人的全部况味,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词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选项中对“乱”字的情感分析错误;D项,上下片首句内容看似重复,实则是词人构思精妙之处,这两句互相呼应,“年年”与“着破”相互映衬,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表明分离时间之长;“停针线”与“谁针线”是夫妻互相思念的触发点。

18.试题分析:答出手法“反衬”“美景反衬离别的哀愁”,然后分析情景之间的关系。首先透过意象概括景物特征,再分析情感。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乐景写哀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注】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本词作于作者受南宋“和谈”派排挤,闲居江西铅山期间。

13.请分别简要概述词作上下阕描述的内容和作者的心情。

14.词的开篇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

13.上阕写对青山被浮云遮盖的忧虑(遗憾);下阕写重睹青山的喜悦。本词通过描写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变化,寄寓了作者坚定的信念。

14.设问和拟人手法。上句设问,下旬作答。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拟人手法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解析】

13.试题分析: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14.试题分析: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6.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 “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 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 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17.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

16.D

17.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情辞宛转”“不露痕迹”错误,表达情感比较明显。

17.试题分析:注意分析“青山明月”的暗示作用,再分析借《离骚》抒发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景物”和“典故”的运用分析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写自己因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E.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18.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7.BD

18.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作者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同,完成下列小题。

pú sà 蛮

北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注释】①“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②葡萄:指葡萄美酒。

17.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 起句写出了奍光融融的悄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不仅形容水色可爱,还暗示者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表现了时间由白天到晚上的转换。

E. 最后两句明写花,暗写月,女子欣赏宥这良辰美景,颇有雅兴,而饮酒后的面色泛红又衬出女子容颜的美丽。

18.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17.DE

18.由喜悦到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公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的孤独寂寞,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

17.试题分析: D项,“青山啼子规”应是白天游玩时所见所闻。E项,“颇有雅兴”错,“红添酒面潮”是为了写女子借酒消愁而易醉。

18.试题分析:答出“由喜悦到忧愁”的变化,然后结合上下阙的内容具体的分析。重点注意“春光闹”“啼子规”“愁”等词语。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春光闹”“啼子规”“愁”等词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