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__暮春漫兴
南宋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病酒:因喝酒过量而生病。②茶瓯:一种茶具。③香篆: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20.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20.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闲居的无奈。
21.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想象离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含蓄地表现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赏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主旨,比如本题可以这样作答,本诗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闲居的无奈。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类赏析诗歌的手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想象离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含蓄地表现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令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7.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乍暖还寒时候”是说早春的气候特征,朝阳初出,但晓寒犹重,也指当时所处的时代、社会。
B. “独自怎生得黑”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独坐无聊、内心苦闷、时光难熬。
C. 上片中“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对丈夫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更增加了伤心的程度。
D. 作者极力渲染个人的遭遇和心情,虽然她个人的悲况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但内容稍显狭窄。
E. 这首词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语言浅显自然,运用口语、俗语,词写得明白如家常,却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富于表现力。
18.梁绍壬评价:“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请赏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17.AD
18.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可读感。
②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
③结构上统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悲苦的感情基调。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不应是早春时节,应该是秋天。没有影射时代、社会之意。D极力渲染应是据实描写,此外内容狭窄不当。
18.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炼句。答题时结合诗句,赏析十四叠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 织 ”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漭漭”二字充分表现了秋雨过后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特点,使本诗开篇气势不凡。
B. “驿门”二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写出了作者因当时水势浩大,舟行困难,而对赴任逾期的担忧。
C. “明时”二句是说这是一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人才会被遗弃,自己被贬谪,乘一叶孤舟随遇而安就行。
D. 诗中作者化用屈原“鸷鸟之不群兮”之句,以鸷鸟自比,表达虽然处境艰难,但志向不改的愿望。
E. 本诗融写景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前六句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后六句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18.本诗虽是贬谪之作,但并不颓悲,而是境界高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17.BC
18.①本诗前四句气势雄浑,意境壮阔,作者面对这种景象,心中激起了“万里游”的豪迈气概。②作者矢志不渝。作者以鸷鸟自况,自认为还是佩带吴钩的大丈夫。③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变。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
【解析】
17.试题分析:B. “驿门”二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写出了作者因当时水势浩大,舟行困难,而对赴任逾期的担忧。“望”写出了作者因当时水势浩大,舟行困难,而对赴任逾期的担忧。理解有误,本句抒发的是作者面对茫茫的征途的失落。C. “明时”二句是说这是一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人才会被遗弃,自己被贬谪,乘一叶孤舟随遇而安就行。“明时”是作者对未来的期许,作者并不是向随遇而安,而是想建功立业。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主旨,本题可以作答为,本诗前四句气势雄浑,意境壮阔,作者面对这种景象,心中激起了“万里游”的豪迈气概。作者矢志不渝。作者以鸷鸟自况,自认为还是佩带吴钩的大丈夫。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不变。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17.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开头三句自成一段,写从深夜到曙色欲破之景况,是由离人于枕上听得,于庭院所观。这三句为下文“唤起”作铺垫。
B. “两眸清炯炯”,既是一夜未睡熟的情景,又是离别在即时情绪紧张的情景。因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以后,仍带有泪花,帮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C. “红棉冷”,暗示她一夜不曾睡稳,泪水落在枕头上,弄湿了“红棉”,让人感到心寒意冷。此处运用了夸张手法。
D. “霜风吹鬓影”,这句写实,表现出临别仓促和极度悲伤,来不及也无心情梳妆打扮的情态,极其生动传神,在行人心中刻印下别前最深刻之印象。
E. 结末二句,写别后之景象:“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前句写空闺,后句写旷野,一笔而两面俱到,以景结束全词,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8.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词人离情别绪的?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AC
18.①借景抒情。全词将别前、别时及别后之情景,都一一写到,画出一幅幅连续性的画面,依靠描绘不同画面,并配以不同的声响,从而充分地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
②运用多种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来写离情别绪,如“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是从听觉角度去写的,“两眸清炯炯”“霜风吹鬓影”及结尾两句是从视觉角度去写的,“红棉冷”是从触觉角度去写的。
③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泪花落枕红棉冷”表面上写“红棉冷”,实写即将分别时主客的内心悲苦之情。
④使用准确的动词与形容词。词作着意提炼一些动词与形容词,如栖、牵、唤、吹、冷等,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项,“于庭院所观”分析错误;C项,“泪水落在枕头上,弄湿了‘红棉’,让人感到心寒意冷”赏析错误,“冷”字说明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了,枕着会感到比较冷。暗示出女子一夜不曾合眼,仿佛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冷”字生动地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形象地表现出离别场景之凄切,悲伤离情之苦楚。
18.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点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 “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 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 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感情。
1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8.AD
19.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解析】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词人描绘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上阕以送别场景为主,有对送别场景的描写以及对别后的想象,与一般的送别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委婉地透露出词人对故国的还念和对旧山河的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词人用笔极为含蓄。下阙抒写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元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情绪。“酒酣应对燕雪山”三句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城的情景。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意思是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仕元而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常常记起我呢?这两句不仅包含对友人离去、无人顾念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痛苦。“人未南归”是说词人担心有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了自己,忘怀故国,不仅表达了词人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是说词人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表达出对友人极为真挚的不舍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从题干来看,问的是“下阕”“哪些”,既明确了目标,又暗示答案不止一点,且需分点作答;然后结合下阕逐句进行分析即可,拟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有原因,有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释】①叶梦得,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此诗作于他59岁闲居卞山时。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上片首句紧扣题目,“缥缈”意为隐隐约约,指小亭位于绝顶,既高且小,站在亭上远眺时什么也看不清。
B. “笑谈独在千峰上”表明诗人这时已经登顶入亭。“独”“千”二字对比鲜明,凸显出了诗人的豪放旷达。
C. “与谁同赏”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诗人独自登亭,无人共赏美景的孤独,也抒发出了类似“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D. “万里横烟浪”是虚写,诗人站在峰顶,遥望中原,想象北方万里山河的壮美和沦陷区人民生活的痛苦,不禁悲从中来。
E.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处处转折,无不紧扣题意,充分体现了“一转一深,一深一妙”的艺术特色。
18.有人评论这首词“犹”“空”二词传情精妙,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
17.AD
18.①“犹”是还的意思。“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还在做着恢复中原的考虑和打算。“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表现出诗人的矢志不渝的爱国心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②“空”是白白地意思。诗人此时已是一个老翁,闲居在卞山,不知何时才能复出,实现自己的“天涯想”。“空”字表达了诗人自觉回天无力,无可奈何的沮丧、孤独寂寞的惆怅。
【解析】
17.试题分析:A. “远眺时什么也看不清”理解有误,缥缈是极言亭子的高耸。D.“万里横烟浪”是虚写,诗人站在峰顶,遥望中原,想象北方万里山河的壮美和沦陷区人民生活的痛苦,不禁悲从中来。“万里横烟浪”是写眼前之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解释字的意蕴, “犹”是还的意思。“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是说自己人虽老,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还在做着恢复中原的考虑和打算。“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表现出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心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空”是白白的意思。诗人此时已是一个老翁,闲居在卞山,不知何时才能复出,实现自己的“天涯想”。“空”字表达了诗人自觉回天无力,无可奈何的沮丧、孤独寂寞的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画卷。
B.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衬托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塑造了东邻女孩这一形象。
C.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了这位少女纯洁无暇,富于想象力。
D. 词的上片通过感官感受,传神绘景,生动而鲜活;下片写人,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E. 此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18.词上片情景交融,清新活泼,请简要赏析。
17.BC
18.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来写美丽的春色。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 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衬托的手法”错,应为“白描的手法”;C项无行动描写。
18.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对于“情景交融”手法的赏析。答题时从“情”和“景”角度赏析,景:“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情: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 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点睛: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__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朝中措 平山堂①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解】①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嘉祐元年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奠定下了全词疏宕豪迈的基调。
B. “山色有无中”是写诗人近观所见之景,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C. “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移任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D.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太守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刘敞的赞美。
E.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
18.请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
17.BD
18.①本词虚实结合②虚写部分追忆起过去的豪达生活:亲手种植杨柳、挥笔著书赋文愈万字,饮宴堂上,千杯不醉。③实写饯别宴上劝慰友人把酒言欢,豪情壮别的场景。④全词抒发了作者意在山水之间的情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近观所见之景”错误;“山色有无中”应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D项,“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这三句,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从题干来看,考查的点是“虚实”,考生应明确“虚”和“实”的概念,然后到诗句中找出虚写的内容,再找出实写的内容,最后分析两者的关系。从“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两句来看, 应是追忆过去的生活——种杨柳、挥毫著书、饮酒等;而眼前的饯别应是实写的内容。
点睛: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比如本题中,因虚实的运用把今日与昔日连到一起,充分表达了作者意在自然山水的情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15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6 分)
14C D(C 中的“如约”一说无依据 D 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
念)(5分,选对一项得2 分,选对两项得5分)
15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
(1 分);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1 分);
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1 分);表达了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①
张元干
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②。
【注】①行在所,也称行在,也就是南宋皇帝巡幸所居之地.②苏武系于匈奴,汉使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放还。
10.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请具体陈述。(6分)
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0.叙写不顾鼓催痛饮饯行的场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借新月徘徊于暮山之巅的景象,表达缕缕离愁;将那离愁比作迢迢秋水,情景交融。(6分。每点2分)
11.作者劝慰朋友要抛弃一切疑虑,愉快地赴召;最后还借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祝愿作者此行一帆风顺。(5分。第一点2 分,第二点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