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社若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指屈原。③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④杜若:一种芳草。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
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
C.“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D.“沉累”,指无罪而沉于湘水的屈原。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目力所及,只有渔儿樵子,他们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E. 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15.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BD (5分,对一个2分,对2个5分)
15.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
②怀才见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
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五)古诗词阅读、积累(13分)
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后面问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17.《雨霖铃》是怎样有层次地写离情别绪的?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情景有什么不同?整首词有怎样的意境?(5分)
(五)16. (3分)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17. (5分)第一问:《雨霖铃》先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和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 心赏”的极度孤独、无聊。(2分)第二问: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设想。(1分)第三问:整首词的意境是缠绵悱恻,凄凉哀婉。(2分)
(五)古诗词阅读、积累(24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第13~14题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1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偏为梅咨嗟”句中的“咨嗟”与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句中的“咨嗟”意思相同。
B.“念尔零落逐寒风”与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营构的意境完全相同。
C.“问君何独然”句中的“君”,指的是作者;“念其霜中能作花”中“其”,指的是梅花,“念尔零落逐寒风”中“尔”,指的是杂树。
D.“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流传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E.本诗是杂言诗。我国杂言诗句中字数不定,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14.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3.A、B(答对一项得2分);
14、“偏为梅咨嗟” 的“咨嗟”是感叹、赞叹意;“侧身西望长咨嗟” 的“咨嗟”是叹息意;“念尔零落逐寒风”的意境是肃杀荒寒;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营构的意境是孤寂凄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3、14题。(9分)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13、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
1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3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14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虞 美 人 蒋捷[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咸淳十年进士,宋亡后不仕。
14. 下面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
B. 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
的坎坷遭际。
C. “而今听雨”的画面,描绘了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萧索情景。
D.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明词人现在已然心如止水,波澜不起,进入大彻大悟
之境。
E. 这首词既是词人由少年到老年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的概括,也是时代变化的折射。
15. 这首词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两首词在写法
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 AD(A项“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不准确,应是反衬了后面处境的凄凉。D项分析有误,
词人彻夜听雨本身,就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的“大彻大悟”境界,只不过饱经忧
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 李煜的词通过多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之感,表现了一个__之君的无穷哀怨,并运用
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3分)而蒋捷的词从“听雨”这
一独特角度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三幅“听雨”画面,将一生的悲欢融会其
中;运用衬托手法,用少年时的欢快,反衬中老年的处境凄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定__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美景。
B.上片“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的美景无限,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做了铺垫。
C.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议论抒情,围绕“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D.上片描写“花”“浦”互相映衬,下片描绘莺歌蝶舞,在描写百花洲春色上绘声绘色,尽显其美。
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15. 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6分)
14. AC,B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预示着春天快要结束,并没有用反衬手法;D项,描写黄莺善歌,蝴蝶善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说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
15.(1)相同之处:两者都表达了被贬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自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勉励自己,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本词借游百花洲寻芳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作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 词的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 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 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 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15.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6分)
答:
14.BE(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B“风尘恶”乃词的过片,并非上阕的主要内容。E豪放词风没有“完全取代婉约词风”。)
15.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2分)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2分)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霜天 (南宋)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5.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解析】 A项,“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打折减了”理解错误。从诗歌整体上来看,开头两句说的是天气变好了,“春威折”说的是春寒的威力被折损了。E项,“以哀景写愁情”理解错误。词的上阙所写之景为胜景,即美景,这里应是以美景良宵反衬愁情。
15.①天晴风歇,梅花开放,眼前有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②连天上飞的大雁都是两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③所怀之人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思念之情无法传达。(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1.请对“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二字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答:
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1.“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二是梦魂长,突出了思念之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暗示思念的频密和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
2.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不同:①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②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迫切心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