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 “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 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11.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10.(1)B E(B“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刘禹锡的诗。E 词主要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颂,没有“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11.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其的认可,赞颂他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每点 3 分,共 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4.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15.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6分)
14.CE(C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本诗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②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③托物言志,把竹子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共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①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1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
C. 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预计友人大约初秋可抵达被贬之所。
D. 诗歌尾联主要运用用典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也流露出对官场__的强烈不满。
E. 就诗歌的章法、布局和构词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带有盛唐送别诗的影子,但细细比较能发现李诗的别具妙旨处,可见他不是一味模仿。
17. 《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6分)
16. A D (A。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诗歌起句虽有诗友分别的淡淡愁云,但从全诗看,基调时强健豪迈的。D。尾联没有“对官场__的强烈不满”) 17. 这首送别诗,虽有朋友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雄浑沉雄”的诗风,结合诗句内容赏析,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颈联想像友人旅途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尾联以激昂铿锵之声令人振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本词大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因党争被贬,初抵郴州、寄居旅舍之时。②〔梅花〕〔尺素〕代指远方的问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月色暮霭的凄婉迷茫,更写出了词人的失意怅惘。
B.上阙中“桃源望断无寻处”,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追求美好理想却在现实难以实现的无奈叹息。
C.上阙中,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前面用“可堪”二字领起,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
D.下阙中,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词人在被贬途中收到来自远方的问讯时,感到了些许慰藉。
E.下阙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寄托了词人不愿流落异乡、想有所作为的愿望。
15.有人认为“砌成此恨无重数”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中包含的情感。(6分)
14.CD(C“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错,“可堪”是“怎堪”之意,是说词人被深“闭”在这重重凄厉的气氛中,他实在不堪忍受。 D“感到了些许慰藉”错,由“砌成此恨无重数”可知,亲友的来书和馈赠并未给词人带来慰藉,反而增加了他的离恨别愁。)(选对一项的2分,选对两项的5分。)
15.①通过“失”“迷”表达出被贬后的失意;②借“孤馆”“春寒”“杜鹃”,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借“梅花”“尺素”“此恨”,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每点2分)
【诗意赏析】
此词为秦观于绍圣四年(1097)因新旧党争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形象地表现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上阙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幅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词人的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对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迷”,指月色的朦胧。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词人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牵系于他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二字是感情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词人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门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时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下阙写被贬谪的不满与苦闷。“驿寄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便可想而知了。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词中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述与侧面的烘托,从上、下阙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词人的良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至深处,却是词人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生愤懑之情的喷薄而出。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称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社若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指屈原。③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④杜若:一种芳草。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
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
C.“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D.“沉累”,指无罪而沉于湘水的屈原。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目力所及,只有渔儿樵子,他们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E. 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15.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BD (5分,对一个2分,对2个5分)
15.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
②怀才见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
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五)古诗词阅读、积累(13分)
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后面问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17.《雨霖铃》是怎样有层次地写离情别绪的?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情景有什么不同?整首词有怎样的意境?(5分)
(五)16. (3分)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17. (5分)第一问:《雨霖铃》先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和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 心赏”的极度孤独、无聊。(2分)第二问: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设想。(1分)第三问:整首词的意境是缠绵悱恻,凄凉哀婉。(2分)
(五)古诗词阅读、积累(24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第13~14题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1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偏为梅咨嗟”句中的“咨嗟”与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句中的“咨嗟”意思相同。
B.“念尔零落逐寒风”与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营构的意境完全相同。
C.“问君何独然”句中的“君”,指的是作者;“念其霜中能作花”中“其”,指的是梅花,“念尔零落逐寒风”中“尔”,指的是杂树。
D.“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流传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E.本诗是杂言诗。我国杂言诗句中字数不定,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14.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3.A、B(答对一项得2分);
14、“偏为梅咨嗟” 的“咨嗟”是感叹、赞叹意;“侧身西望长咨嗟” 的“咨嗟”是叹息意;“念尔零落逐寒风”的意境是肃杀荒寒;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营构的意境是孤寂凄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3、14题。(9分)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13、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
1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3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14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虞 美 人 蒋捷[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咸淳十年进士,宋亡后不仕。
14. 下面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
B. 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
的坎坷遭际。
C. “而今听雨”的画面,描绘了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萧索情景。
D.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明词人现在已然心如止水,波澜不起,进入大彻大悟
之境。
E. 这首词既是词人由少年到老年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的概括,也是时代变化的折射。
15. 这首词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两首词在写法
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 AD(A项“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不准确,应是反衬了后面处境的凄凉。D项分析有误,
词人彻夜听雨本身,就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的“大彻大悟”境界,只不过饱经忧
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 李煜的词通过多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之感,表现了一个__之君的无穷哀怨,并运用
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3分)而蒋捷的词从“听雨”这
一独特角度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三幅“听雨”画面,将一生的悲欢融会其
中;运用衬托手法,用少年时的欢快,反衬中老年的处境凄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