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歌鉴赏(9分)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4. 以下整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既回应了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B.“起舞闻鸡酒未醒”化用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元帝时,刘琨自请统兵北伐,渡江时击楫立誓说,不靖中原而复渡者,有如此江。这里借用来抒发作者不能实现北伐中原的爱国抱负而感到愁苦的心情。
C.结尾两句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D.这首词在形式上,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
15.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6分)
14.B项,祖逖中流击水。
15.①湿,衣服沾湿,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1分)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2分)②迷,迷失了归路。描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1分)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4.简要分析诗的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15.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14(5分)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15、(6分)示例一: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 的旷达体现。示例二: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四)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难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词上片着重写景。寒夜新月,山衔北斗,搔首怅望,梅影横窗。下片着重抒情。“归梦浓于酒”,含蓄蕴藉,耐人寻思。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物与人融为一体。
B.“搔首”一词用得极精当,词人通过这么一个非常平常的动作,把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出来,形象而传神。
C.“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花人格化,刻画出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表现出梅花的坚贞,不为境遇改变的傲骨,形神兼备。
D.“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一句,诗人感叹天寒地冻,正适宜于与友人品酒畅谈,与白居易所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心境颇为相似。
E.词人在“鸦”之前冠以“乱”字,极言鸦之多,聒噪之甚。“乱鸦”也可看作是词人对政坛小人的隐喻,说明他早已非常厌倦这种宦海生涯了。
14.“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请加以赏析。(5分)
13.AD
14.“山衔斗”中的“衔”字用得十分富有表现力,它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而且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 江 月①
宋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14.B、C (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 “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 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11.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10.(1)B E(B“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刘禹锡的诗。E 词主要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颂,没有“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11.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其的认可,赞颂他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每点 3 分,共 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4.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15.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6分)
14.CE(C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本诗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②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③托物言志,把竹子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共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①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1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
C. 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预计友人大约初秋可抵达被贬之所。
D. 诗歌尾联主要运用用典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也流露出对官场__的强烈不满。
E. 就诗歌的章法、布局和构词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带有盛唐送别诗的影子,但细细比较能发现李诗的别具妙旨处,可见他不是一味模仿。
17. 《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6分)
16. A D (A。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诗歌起句虽有诗友分别的淡淡愁云,但从全诗看,基调时强健豪迈的。D。尾联没有“对官场__的强烈不满”) 17. 这首送别诗,虽有朋友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雄浑沉雄”的诗风,结合诗句内容赏析,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颈联想像友人旅途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尾联以激昂铿锵之声令人振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本词大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因党争被贬,初抵郴州、寄居旅舍之时。②〔梅花〕〔尺素〕代指远方的问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月色暮霭的凄婉迷茫,更写出了词人的失意怅惘。
B.上阙中“桃源望断无寻处”,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追求美好理想却在现实难以实现的无奈叹息。
C.上阙中,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前面用“可堪”二字领起,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
D.下阙中,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词人在被贬途中收到来自远方的问讯时,感到了些许慰藉。
E.下阙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寄托了词人不愿流落异乡、想有所作为的愿望。
15.有人认为“砌成此恨无重数”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中包含的情感。(6分)
14.CD(C“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错,“可堪”是“怎堪”之意,是说词人被深“闭”在这重重凄厉的气氛中,他实在不堪忍受。 D“感到了些许慰藉”错,由“砌成此恨无重数”可知,亲友的来书和馈赠并未给词人带来慰藉,反而增加了他的离恨别愁。)(选对一项的2分,选对两项的5分。)
15.①通过“失”“迷”表达出被贬后的失意;②借“孤馆”“春寒”“杜鹃”,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借“梅花”“尺素”“此恨”,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每点2分)
【诗意赏析】
此词为秦观于绍圣四年(1097)因新旧党争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形象地表现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上阙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幅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词人的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对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迷”,指月色的朦胧。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词人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牵系于他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二字是感情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词人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门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时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下阙写被贬谪的不满与苦闷。“驿寄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便可想而知了。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词中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述与侧面的烘托,从上、下阙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词人的良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至深处,却是词人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生愤懑之情的喷薄而出。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称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本词大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因党争被贬,初抵郴州、寄居旅舍之时。②〔梅花〕〔尺素〕代指远方的问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月色暮霭的凄婉迷茫,更写出了词人的失意怅惘。
B.上阙中“桃源望断无寻处”,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追求美好理想却在现实难以实现的无奈叹息。
C.上阙中,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前面用“可堪”二字领起,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
D.下阙中,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表达了词人在被贬途中收到来自远方的问讯时,感到了些许慰藉。
E.下阙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寄托了词人不愿流落异乡、想有所作为的愿望。
15.有人认为“砌成此恨无重数”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词,赏析词中包含的情感。(6分)
14.CD(C“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坚毅”错,“可堪”是“怎堪”之意,是说词人被深“闭”在这重重凄厉的气氛中,他实在不堪忍受。D“感到了些许慰藉”错,由“砌成此恨无重数”可知,亲友的来书和馈赠并未给词人带来慰藉,反而增加了他的离恨别愁。)(选对一项的2分,选对两项的5分。)
15.①通过“失”“迷”表达出被贬后的失意;②借“孤馆”“春寒”“杜鹃”,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独;③借“梅花”“尺素”“此恨”,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每点2分)
【诗意赏析】
此词为秦观于绍圣四年(1097)因新旧党争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形象地表现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上阙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幅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词人的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对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迷”,指月色的朦胧。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词人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牵系于他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二字是感情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词人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门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时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下阙写被贬谪的不满与苦闷。“驿寄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便可想而知了。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词中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述与侧面的烘托,从上、下阙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词人的良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至深处,却是词人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生愤懑之情的喷薄而出。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称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