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14.B、C(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答对 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
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
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
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
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 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
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6分)
14.BC(选对一项给3分,两项5分。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15.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每点2分。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景与情的关系。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
浪淘沙·北戴河
__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全文的主旨句是?(2分)
9.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__之景联想到了什么?(3分)
10.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8.(2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9.(3分)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以及观沧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10.(4分)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这几句寓情于景,倾注了词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
【宋】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描写漫无边际的旷野里,只见江水泓浩,微
波粼粼; 深邃缥缈的夜空里,只见烟霭横斜,层云暧暧。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
下马鞯, 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
情。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
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
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 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是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14.C D.(C是借喻,不是借代。 D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
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2分,任选三条作答。)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高宗时,叶梦得任建康知府,曾成功地阻止过金兵的渡淮入侵。本篇是他晚年退居吴兴后的作品,当时宋王朝南渡已有八年。
14.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
B.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
C.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
D.过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批评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
E.“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
F.“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是自嘲的说法,通过与“少年”的对比,写出了对自己年老体衰的万分感慨,表达了词人无比惆怅的心情,突显了这首词感时伤怀的主旨。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14.D、F(D项“批评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有误,应该是“表达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F项不是对比,这样说既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也是自勉,这首词的主旨也不是感时伤怀。)((答对一个2分,答对二个5分)
)
15. .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每点要求概括1分,分析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小题。
应天长
韦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14.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 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 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 “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同。
E. “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
15.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5分)
14. BD 15.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
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
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
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
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 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
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6分)
14.BC(选对一项给3分,两项5分。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15.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每点2分。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景与情的关系。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难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词上片着重写景。寒夜新月,山衔北斗,搔首怅望,梅影横窗。下片着重抒情。“归梦浓于酒”,含蓄蕴藉,耐人寻思。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物与人融为一体。
B.“搔首”一词用得极精当,词人通过这么一个非常平常的动作,把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出来,形象而传神。
C.“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花人格化,刻画出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表现出梅花的坚贞,不为境遇改变的傲骨,形神兼备。
D.“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一句,诗人感叹天寒地冻,正适宜于与友人品酒畅谈,与白居易所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心境颇为相似。
E.词人在“鸦”之前冠以“乱”字,极言鸦之多,聒噪之甚。“乱鸦”也可看作是词人对政坛小人的隐喻,说明他早已非常厌倦这种宦海生涯了。
14.“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请加以赏析。(5分)
13.AD
14. “山衔斗”中的“衔”字用得十分富有表现力,它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而且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