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 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 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 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 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A项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项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9、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0、这首词上阕和下阙表达出词人一种矛盾的心理,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6分)

9.C   (“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2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霜天

南宋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5.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A项,“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打折减了”理解错误。从诗歌整体上来看,开头两句说的是天气变好了,“春威折”说的是春寒料峭的威力折损了。E项,“以哀景写愁情”理解错误。词的上阙所写之景为胜景,即美景,这里应是以良宵反衬愁情。

15.○1天晴风歇,梅花开放,眼前有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2连天上飞的大雁都是两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3 所怀之人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思念之情无法传达。(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15、下边语句对“羽扇纶巾”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6分)

14.A    (B故国指赤壁古战场;C樯橹是借代。D都是文官装束)

15.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l4~15题。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4.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15.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6分)

1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A项上阙定点观察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D项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15(6分)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每点2分,注意要点实例)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三)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个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5.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16.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

15.AB(A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B“中秋节”表述错误,应为“中元节”。)

16.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①

宋代:淮上女

淮山隐隐②,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①南宋宁宗嘉定末,金国军队南侵,掳走了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去。作者即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写了此词。②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隐隐:不明显,不清晰。

14.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词的上片写作者被掳北去。她立于淮河边上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茫。这些山水是淮 上女们经历的见证。

B. “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初春时节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触景生情,因此山河呈现 出一片迷茫的景象。

C.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随意贴切,不假雕饰。一、三两句模山范水较为平淡,二、四两句倾注作者沸腾的感情,极为感人。

D.“千里恨”,夸张的写出了作者的愁恨之多;“万顷愁”,亦从横向的角度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了。

E.下片前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写出她不断眺望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的情景,点出 了她的旧恨新愁。

15.结合上下片具体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BE。【解析】B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晚春雨多云多的景象;E项“旧恨新愁”,不是下片前两句点出的,而是下片后两句点明的。

15.①对外敌入侵的仇恨。作者被掳就是因为金兵入侵,“千里恨”写出了作者恨之多、之深。 ②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北去的路上,作者一路回望,借对遮住双眼的山水的埋怨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去,以及作者无言对晚春,只能借哭泣来表达内心的愁苦。 ③为被北掳而去的颠沛流离和屈辱生活的担忧。“旧恨新愁”的“新愁”愁的是前路多艰、对未来的茫然;“有泪无言对晚春”既写出的是词人的不舍,又写出了对前路和未来的担忧之情。(1点2分,点出情感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答出3点给满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5~18题。(12分)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诗人登上北固远望风景,想起曾在此地建功立业的英雄,自然引起了诗人历史的感兴。

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诗人热情赞叹孙权,写他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不畏强敌。

C.诗人在结尾处巧用典故,借曹操之口赞美孙权,意在言外,曲尽其妙。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沉郁顿挫,极其悲伤,读之令人不禁怆然泪下。

16.“不尽长江滚滚流”借长江不尽写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下面写长江

的诗句里没有这种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D.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17.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写于同时期的一首词。请结合具体诗

句,列举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的相同点。(6分)

15.D 本首词通篇三问三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抒发了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16.C

17.(1)两首词都写了面对锦绣江山,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抒发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及钦佩之情。(2)都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①

宋代:淮上女

淮山隐隐②,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①南宋宁宗嘉定末,金国军队南侵,掳走了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去。作者即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写了此词。②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隐隐:不明显,不清晰。

14.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词的上片写作者被掳北去。她立于淮河边上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茫。这些山水是淮 上女们经历的见证。

B. “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初春时节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触景生情,因此山河呈现 出一片迷茫的景象。

C.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随意贴切,不假雕饰。一、三两句模山范水较为平淡,二、四两句倾注作者沸腾的感情,极为感人。

D.“千里恨”,夸张的写出了作者的愁恨之多;“万顷愁”,亦从横向的角度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了。

E.下片前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写出她不断眺望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的情景,点出 了她的旧恨新愁。

15.结合上下片具体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BE。【解析】B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晚春雨多云多的景象;E项“旧恨新愁”,不是下片前两句点出的,而是下片后两句点明的。

15.①对外敌入侵的仇恨。作者被掳就是因为金兵入侵,“千里恨”写出了作者恨之多、之深。 ②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北去的路上,作者一路回望,借对遮住双眼的山水的埋怨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去,以及作者无言对晚春,只能借哭泣来表达内心的愁苦。 ③为被北掳而去的颠沛流离和屈辱生活的担忧。“旧恨新愁”的“新愁”愁的是前路多艰、对未来的茫然;“有泪无言对晚春”既写出的是词人的不舍,又写出了对前路和未来的担忧之情。(1点2分,点出情感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答出3点给满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