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③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③萧骚:萧条稀少。一作“萧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动态之景。“玉鉴琼田三万顷”,“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营造了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B.词的起句“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中的“风色”二字值得玩味,写出了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景象,突出了诗人被贬后的敏感和寡淡的心情。

C.“表里俱澄澈”是全词的主旨句。这五个字,写出了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既是写景,更寄寓了诗人高超的精神境界。

D.“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E.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下片直抒胸臆,借洞庭之景,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15.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风格很接近,但在构思写法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14、AB(A“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B“寡淡的心情”错。)

(答对1个给2分,答对2个得5分)

15、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在构思上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2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和那湖水,一起融于理想的澄澈之境中。(2分)下片中他还通过想象,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豪放旷达,出神入化。(2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 平 乐

陈允平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上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

10.词中流露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上片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             ▲        

11.简要赏析结句“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的表达效果。(6分)

10.花梢在春寒的压迫中打颤,暗示人物内心沉重而凄伤。(2分)空卷帘幕燕子不来,表现了盼燕归来的急迫,和对燕子失约的失望。(3分)

11.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2分)通过对爱人不知惜花的不满,生动刻画了思妇的痴情之态;(2分)曲折抒发了浓重的相思之情,含蓄表达了对爱人迟迟不归的幽怨。(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①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③,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4、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E.、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勾勒出苍凉、萧疏的边塞景象,景中含情;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15、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BE (B项“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错,所列地名均处于边塞,是为了使人联想到战争及“汗马功名今贱”;E项“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错,是作者感慨时光易逝。)(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

15、(1)吊古伤今之感。山河犹在,英雄不存,遍寻不见有御敌报国之人。(2)对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喟叹。年事已高,无力报国,令人惊心。(3)对当朝统治者的愤懑。作者以李广自比,空有报国之志,无人赏识,不得重用,并遭打击。(答出一点得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临江仙·梅》为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问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

B.“云窗”一句通过描绘云簇窗前,雾绕高阁,描绘出庭院的缥缈清幽的特点。

C.上阕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

D.上阕的第三句和下阕的第三句遥相呼应,均通过对“谁”的质问,借梅花表达了词人

的愤懑之情。

E.这首词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独居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15.本词除了运用设问的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4.CD(C项,错在“厌恶”,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D项,应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答对C项给2分,答对D 项得3分,答对CD得5分)

15.①拟人。“玉瘦檀轻无限恨”“浓香吹尽有谁知”两句中的“恨”“有谁知”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怡人的姿态。②衬托。用梅花的“瘦”衬托杏花的“肥”,视觉形象鲜明。③借物抒情。本词主要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并借助梅花的口吻表达自己的闺怨之情。(一项2分,共6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 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14.B、C( B是借喻,不是借代。C “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8、9题。

孤雁儿①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 升

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8.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5分)。

9.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6分)。

8.“残”用得好(1分)。表面上写花“残败”,并借花“残败”写“春残”,实则写出女主人公的青春将“残”(2分),女主人公把花插到花瓶里,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是红颜衰老、芳颜易逝的内心感叹,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女主人公青春伤感情绪(2分)。

9. 《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1分):“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2分)。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1分)。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①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瑶琴。
18、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19、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18、参考答案:选CD。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__、作者内心不满之实。C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项“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D错。
19、参考答案:①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②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④最后两句描写词人醉后摇摇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归去的形象,表现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               (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 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 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 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 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A项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项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9、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0、这首词上阕和下阙表达出词人一种矛盾的心理,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6分)

9.C   (“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2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霜天

南宋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5.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A项,“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打折减了”理解错误。从诗歌整体上来看,开头两句说的是天气变好了,“春威折”说的是春寒料峭的威力折损了。E项,“以哀景写愁情”理解错误。词的上阙所写之景为胜景,即美景,这里应是以良宵反衬愁情。

15.○1天晴风歇,梅花开放,眼前有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2连天上飞的大雁都是两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3 所怀之人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思念之情无法传达。(每点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