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2分)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
畅的。(请分条表述)(4分)
(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分)
(2)全诗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二是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鲁 山 早 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干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经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 字明写山野的静,又用 等词句暗写山野的静。(2分)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4分)
答:
(1)幽;霜落,熊升树,鹿饮溪,一声鸡。
(2)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田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的“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以闹衬静)。(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 宿城南亡友别墅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渔船。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雨空濛,描绘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 村①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①江村: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是受安史之乱影响较小的西南富庶之乡。唐肃宗上元元年,经过四年流亡生活、备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来到这里,终于有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描写了环境、物态和人情,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环境________ 物态________ 人情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平宁静;自由温馨;无忧无虑。为尾联直抒胸臆作铺垫。(2)对暂时获得安定生活的欣喜和满足;对一旦失去“禄米”的忧虑,透露出内心深处的悲酸之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6分)
、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2、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 ,后者指____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2.刺 出3.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⑴谁在“计程”? 谁“今日到梁州”?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1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元九(或:元稹、故人)
2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⑴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诗通过哪些语词渲染了“凄苦”之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两首诗都使用了字词反复的修辞(1分)。第一首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2分)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灯”的重复及联接,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2分)⑵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答出四个词语即可,每答出2个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1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