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咏物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解析:

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荒村与古寺 断蔼与流萤 生与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归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山中寡妇》首联明确交代了丈夫的死因之后,用白描手法从 两个方面描绘了山中寡妇的苦难形象;颈联(第三联)中又从 两个方面写出她艰难穷苦的生活。(2分)

(2)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达感情的?尾联(第四联)的感慨对主题的表达起到什么作用?(4分)

(1)衣着   鬓发    吃的(食物)   烧的(柴草)(2分)(2)诗人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把山中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把人民的痛苦和诗人的同情融入生活场景的描写,就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的。(2分)尾联的感慨指出百姓逃至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徭役的罗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的罪恶。(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吴声子夜歌(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共3 分)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这里所说的“同”,应是两首诗都写了 ,表达了人物 之情;“异”可理解为: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 , , 。(共4分)

答:

(1)①闺怨诗(1分)②白露、飞霜(1分)③衬托作用(1分)(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同:秋夜望月,孤寂思怨;(2分)

异: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6分)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比喻的本体、喻体分析2分,寓意分析3分)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分析出诗句的字面义得3分,分析出讽刺义得3分)。

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完成①—③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诗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在诗的结尾与这两句诗相对应的诗句是: 。(3分)

②“误落尘网中”一句,为什么用“尘网”而不用“罗网”?(4分)

答:

③作者归隐田园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4分)

答:

①第一空,对入仕的悔恨(1分),对归隐的向往(1分)

第二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分)

②“尘网”是尘世的罗网,比喻尘世的拘束,罗网没有这层意思,而本诗突出表现地是作者对仕途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解词各自1分,能紧扣本诗主旨2分)

③作者心情是愉悦(轻松、闲适)的。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也有直接抒发出来的,从“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归隐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之情。以上三分,适当分析再加一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浦①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今在安徽贵池。此诗为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途经此地而作。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家乡樊川就在那里。

(1)诗的开篇用了“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答:

(2)结合景、情、物(雁)试析本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4分)

答:                      

(1)诗人用“萧萧”、“淅淅”两个拟声词,来写风雨(1分),描绘出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1分),渲染气氛为下文抒情铺垫(1分)。

(2)本诗运用间接抒情(1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二两句以风雨凄迷之景,为下文抒发羁旅愁思、思乡之情作铺垫(1分);寄情归雁,反衬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1分),表达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

(1)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2)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

                                                              

 


解析:

阅读郑文宝《柳枝词》,回答问题。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解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2分)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

畅的。(请分条表述)(4分)

(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分)

(2)全诗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二是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4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