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花子
刘辰翁
此外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
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
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词的下阙“小小桃花三两处”使你想起_______朝_______的《______》中哪一句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何不同?
宋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句。后一问是鉴赏,刘词写的晚春桃花的凋谢,花期已过,只剩残枝,桃花即其意中人之化身,寓意美人退暮。苏诗强调的是早春,桃花已开,但尚未怒放,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敏感与喜悦。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寓问于答。请就此特色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
首句写“松下问童子”,但问话省略了,只是从童子“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见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还是山脚”的问题。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却采用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把它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的功夫就不仅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⑴“深居”指诗人在桂林的寓所,着一“深”字,意在表现什么?
⑵品味一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含义。
⑴其地之幽僻,环境之清净。⑵前句用人格化的语言表现了对不被人重视的小草的关注,后句表现了作者分外珍重美好而又短暂的事物的感情。晚晴短暂,应更珍重。
解析:
晚唐的李商隐,自陷入党派斗争的狭谷,一直遭到忌恨排挤,后来只得离开长安党争的漩涡,到桂林去。诗人在居处凭高远眺,此时云开天青,视野更为辽阔迥远;晴空中带着湿气的余晖,微微地、斜斜地,流注于小窗上,柔和而清朗。鸟巢被斜晖照干了,鸟翅羽毛也不湿了,傍晚飞回来时的体态感觉多轻盈呀!——远离倾轧,远离风暴之后,诗人在这儿找到了一分心境复苏的自在。
阅读下面的咏物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解析:
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荒村与古寺 断蔼与流萤 生与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归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山中寡妇》首联明确交代了丈夫的死因之后,用白描手法从 和 两个方面描绘了山中寡妇的苦难形象;颈联(第三联)中又从 和 两个方面写出她艰难穷苦的生活。(2分)
(2)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达感情的?尾联(第四联)的感慨对主题的表达起到什么作用?(4分)
(1)衣着 鬓发 吃的(食物) 烧的(柴草)(2分)(2)诗人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把山中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把人民的痛苦和诗人的同情融入生活场景的描写,就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的。(2分)尾联的感慨指出百姓逃至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徭役的罗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的罪恶。(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吴声子夜歌(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共3 分)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这里所说的“同”,应是两首诗都写了 ,表达了人物 之情;“异”可理解为: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 , , 。(共4分)
答:
(1)①闺怨诗(1分)②白露、飞霜(1分)③衬托作用(1分)(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同:秋夜望月,孤寂思怨;(2分)
异: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6分)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比喻的本体、喻体分析2分,寓意分析3分)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分析出诗句的字面义得3分,分析出讽刺义得3分)。
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完成①—③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诗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在诗的结尾与这两句诗相对应的诗句是: 。(3分)
②“误落尘网中”一句,为什么用“尘网”而不用“罗网”?(4分)
答:
③作者归隐田园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4分)
答:
①第一空,对入仕的悔恨(1分),对归隐的向往(1分)
第二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分)
②“尘网”是尘世的罗网,比喻尘世的拘束,罗网没有这层意思,而本诗突出表现地是作者对仕途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解词各自1分,能紧扣本诗主旨2分)
③作者心情是愉悦(轻松、闲适)的。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也有直接抒发出来的,从“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归隐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之情。以上三分,适当分析再加一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浦①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今在安徽贵池。此诗为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途经此地而作。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家乡樊川就在那里。
(1)诗的开篇用了“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答:
(2)结合景、情、物(雁)试析本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4分)
答:
(1)诗人用“萧萧”、“淅淅”两个拟声词,来写风雨(1分),描绘出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1分),渲染气氛为下文抒情铺垫(1分)。
(2)本诗运用间接抒情(1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二两句以风雨凄迷之景,为下文抒发羁旅愁思、思乡之情作铺垫(1分);寄情归雁,反衬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1分),表达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