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平 调(之二)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 牡 丹

刘禹锡

庭前芍约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⑴针对李诗中的“枉”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的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⑵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⑴“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牡丹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⑵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浑(皆,全)

  ①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②“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2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

(1)形状   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的情愫总会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8分)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首诗均以“月”为题,共同描绘了月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

静谧、寒凉[评分标准:本题3分,答对1处只给1分。]【小题】

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评分标准:本题5分,钱诗赏析2分,王诗赏析3分。赋分着眼点在“由物体情”上。对王诗的赏析,“摘句”给1分,分析给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蚕丛:传说中的蜀国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①本诗开篇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有什么不同?

②尾联借用君平典故有什么作用?

①《蜀道难》开篇感情豪放,富有气势;而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委婉。

②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厚情谊,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解析:

阅读杜荀鹤的《自叙》,回答后面问题: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不容真”,“真”指。

(2)此诗描写了一个形象。 

(1)救物济世,敢于说真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注释①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为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作此诗。②《诗经·召南·采》写祭祀情况,蘋、藻(水草)都是祭物。”“于以采藻” 、“于以奠之” ③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1)填空。“猿愁鱼踊水翻波”一句既写出了湘江 景象,也渲染出了韩愈被贬后 的 心境,他到汨罗来欲借凭吊 予以宣泄。(3分)

(2)从第三、四句看,韩愈的内心并未得到宣泄与慰藉。请作简要赏析。(5分)

(1)(3分,每空1分)愁惨激荡;哀愤不平;屈原。(意思对即可,各空1分。前两个空的答案,要符合“猿愁鱼踊水翻波”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景)

(2)(5分)因为屈原已逝,江水自流,祭奠“无处”,令诗人怅然若失;渔歌“空闻”,难以排解诗人内心的哀愤不平。本诗只是抒发无端被贬的悲愤与牢骚。(意思对即可,答案要突出要点,语言顺。要点为:蘋藻飘动,要祭奠却找不到祭奠的地方;今日的渔歌也不是当时渔父所唱,听了也没有用处;此诗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与不平。各方面1分,表达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大庾岭时所写。

(1阅读全诗,试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在语言和抒情手法的艺术特点。(4分)

(1)表达了作者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

   (2)语言特点:辞藻华美,声韵和谐,对仗工整。抒情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 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2) 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唐元和年间,白居易谪江州,元稹贬通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难通音问。

(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意。试分别简述这一特点。(4分)

(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看,属于“初关”或“重关”哪种情况?为什么?(4分)

(1)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深刻巧妙,人所不至。

(2)元诗自然属于越过“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