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于谦,明代名臣,官最高至宰相,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小题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3分)
【小题1】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3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小题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小题1】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1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解析:
【小题1】2分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4分)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
(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
答:
(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 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3分)
或:“青山望断河”, 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
(2)你认为诗中最能突出诗人别情的一个字是( )字,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答:
(1)五绝或五言绝句或绝句
(2) “寒”。①既写出了因秋深夜寒而感觉到的肌肤(或身体)寒冷,②更写出了在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③充分表现了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
(3)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诗作,诗人的离别之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①整首诗都是写景--身边的离亭、空中的明月、远处的江山,还有缭绕的烟雾,②前两句写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写人去后周围的冷寂。③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
(1)略
(2)写出了“寒”字得1分;答出两方面得2分,只答一方面可给1分。答其他也可,但须言之成理。
(3)情景关系1分,景物特点分析1分,情感揭示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篱笆那边 [美·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A: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但又给人无限的遐想。 B:诗的结尾意味深长,无疑是对“上帝”调侃。 C:诗借孩子的口吻写,既充满童趣,又富有哲理。 D:此诗主旨在于反映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过程中的艰辛。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请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A:①拂 ②落 ③横 ④一 B:①吹 ②上 ③圆 ④几 C:①傍 ②依 ③到 ④一 D:①有 ②袭 ③依 ④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2) 尾联连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 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深秋暮色中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2) 用了接舆、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自己比做陶渊明,又将好友裴迪比做接舆,表达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解析:
略
阅读陆游《夜吟》一诗,完成①一②题
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①对这首诗的词句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妄学诗”是指广泛地学习诗歌的写作。
B.“独心知”是说创作的深入要靠自己的追求。
C.“一笑寒灯下”是“寒灯下一笑”的倒装,指创作成功的喜悦。
D.“金丹换骨”即“脱胎换骨”,超脱尘世,犹文天祥悟大光明法蝉蜕。
②对这首诗整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陆游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
B.这首诗中,陆游概述了学诗走过的曲折道路。
C.这首诗中,陆游描述了创作诗歌的艰辛情状。
D.这首诗中,陆游抒发了顿悟诗歌创作规律后的欣喜之情。
①D②C
解析:
(“金丹换骨”是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悟。
(描述的是发现创作规律的过程,而不是创作诗歌的艰辛。)
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