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把“你”和“我”叠加在一起,并进而把“你”和矿工、纤夫等具体人物形象叠加起来,第三节又进一步把“你”和“胚芽”“笑涡”“起跑线”等具体意象叠加起来。“意象叠加”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技巧(或曰表现方法),那么下面哪首(节)诗没有采用这种方法?

A:夕阳里载一船云霞,/静波上把冷梦泊下。 (臧克家《渔翁》)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C: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湿漉漉黝黑树枝上朵朵花瓣。(庞德《地铁站台》) D: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 (舒婷《雨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唐代诗人秦韬玉,男,生卒年不详,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先为一宦官做幕僚,后从唐僖宗避难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1)全诗以“贫女”的Vl吻述说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诗歌各联内容加以概括。

(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简析。

⑴首联(第一联)自伤身世贫;颔联(第二联)自诩格调高;颈联(第三联)自夸手艺巧;尾联(第四联)自恨命运差。(此题着重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诗歌内容,每点1分,共4分)

⑵一是运用了隐喻(或比喻、类比)手法,全诗是在用“贫女”的生活与心理状况来隐喻“贫士”的生活与心理状况,用“贫女”的无人赏识来隐喻“贫士”的怀才不遇。

二是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反衬)手法,诗中将“贫女”外在的经济地位之低与内在的精神追求之高进行对比,将“贫女”心灵手巧的技艺之好与“为人作嫁”的命运之差进行对比,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哀怨与不平。

三是运用了内心独白手法。全诗每一联都是通过“贫女”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抒发“贫女”以及诗人自己内心的哀怨与不平。

四是运用了语意双关手法,根据诗后所注释的作者人生经历来看,此诗既是在写“贫女”的处境与心情,也是在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与心情。

(此题着重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若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3)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1)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2分)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2)参考答案一:“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参考答案二:“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1分)

(3)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解析:

二月二日,蜀中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中任职时所作,描写了蜀中春江明媚景色,反衬自己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前四句写江上春景,词语清丽,风格轻快。江上行舟,东风送暖,可见融融暖意袭人,同时,笙歌随着东风、暖意一道吹拂过来,增添轻松愉悦氛围。江岸上,早花初萌,柳丝新绿,似乎在竞相争艳,更有成群的蜂蝶围绕着花蕊飞舞,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景图画,有声有色,生机盎然。后四句突然转折,写出自己潦倒身世和失意情怀。万里飘泊,想隐居而不得,所以“忆归元亮井”,元亮,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三年从事,依倚幕府,处境尴尬,苦闷异常且无从倾诉,亚夫,指汉代大将周亚夫,这里借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在这样的处境中,每逢春景明媚,反而更增愁闷郁抑,所以面对“新滩”新景,诗人不仅略无兴致,反而生出情怀无人理解之感。前后各四句,一写明媚春光,一写郁闷愁怀,两者形成尖锐矛盾,看似极不协调,实际上诗人正是有意识地造成巨大反差,用相反相成的手法,以乐景反衬哀情,从而取得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却疑春色在邻家”妙在一个“疑”字,请简要赏析妙在何处。

(1)对比(或“反衬”)(2分,答“对偶”得1分)。表达了作者看到雨后花败的惋惜、伤感之情。(3分)(2)一个“疑”字将蜂蝶拟人化,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2分)说的是蜂蝶在疑,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在疑;说的是疑春色,实际上是疑生活。把惜春去、怨蜂蝶、羡邻家的复杂感情糅合在了一起。(2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大意对即可)(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小题1】(3分)D(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小题2】(4分)(本题综合考查对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对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参考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评分标准:解释句意、分析特色、概括句旨、联系全诗,各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释]周昂(?-1211),字德卿,河北西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二十四岁擢第中进士,任南和主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因诗坐谤讪罪,谪贬东海十余年。

(1)诗的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三、四句“诗人意”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无人解”而只有“云边鸦”却能解?

(1)诗的一、二句写了轻烟淡抹的树林,河水初退的沙滩,碧绿苍翠的山峦,夕阳斜照的小屋(2分);组成了一幅沉寂、冷清的夕照图(2分)。

(2)联系诗人的平生际遇,“诗人意”是指诗人遭贬谪的孤寂情怀和远离家乡的惆怅(2分)。这种情怀“无人解”而只有“云边鸦”却能解,这看似无理,实则高妙。把不便明言的情感通过非理性、非逻辑的表达方式含蓄地传达出来了,同时更衬托出无人解“诗人意”的惆怅与无奈(2分)。

大阅读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小题1】(5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小题2】(6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

答: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3分 )

答:

[5a167ca5f0863573.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分)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2分)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题。

送隐者一绝

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1)全诗哪些词句交代了“隐者”这一身份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2)诗的末尾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①首句“径路草萧萧”可看出隐者的居所和处境:门前萧索冷落,烘托出一个安于隐居的形象。次句“云林远市朝”表明隐者处所远离城市喧闹,乐于洁身自好。(指出句子“径路草萧萧”与“云林远市朝”给3分,说出理由再给1分。本小题共4分)

②诗末尾两句,蕴含了时光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公平无私,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要衰老,都无法逃脱生命的自然规律。(说出“时光对所有人都很公平”给2分,如果又说出“人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给2分。本小题共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