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 ??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解析:

《咏素蝶诗》在形式上通过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对诗人身世的注解,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以咏素蝶表达个人情怀,素蝶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表明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浮沉悲欢,主旨句“嘉树欲相依”恰恰是诗人的心声,渴望美好的事物和未来。第(1)题要注意理解诗的前六句,概括出具体活动,第二问是对第一问的高度总结,其实也是一种白描手法。第(2)题诗歌的含意要由对素蝶的描写上升到对诗人情怀的表达上,很显然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手法。

中牟道中

(宋)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小题1】愉悦、兴奋

【小题2】同意


解析:

【小题1】回答类似词语即可得分,如:轻松、高兴、和悦、陶醉、兴致勃勃、快乐等。

【小题2】〔如不同意不得分〕。首句写微分中,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近过往人马时,又好像有所猜疑,远远飞走。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随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用运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像,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

阅读杜审言的《渡湘江》,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官流放途中,诗中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怎样的?2分

2. 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1)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

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解析: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__,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写“野鸦”好像与“孤雁”无关,你怎么看?阅读全诗,分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孤独寂寞,不吃不喝,悲鸣不止,呼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2分)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2分)

【小题2】写野鸦与孤雁有关。(1分)写野鸦是为了反衬孤雁的形象,孤雁是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散乱无趣。(2分)诗人借此表达对家乡,对亲朋的强烈思念,也表达了对那些庸夫俗客无法理解自己的志趣的无奈。(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1分)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2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2分)


解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

A:李商隐 B:韩愈 C:骆宾王 D:李白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22.《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 ▲ 之凉,以华发、异乡写 ▲ 之凉。

23.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22.天气   心情(心境)   (2分)

23.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2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①。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②。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①渚:水中小洲。佩玉:一种玉饰物,通常悬挂腰间。鸣鸾:车上鸾的鸣声。罢:停止。②物换星移:物象变幻,星辰移动,指时间流逝。

8、这首诗的颔联有什么写作特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答:

9、简析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情景交融。颔联写滕王阁周遭的景物与气氛。当年欢宴歌舞的主人们俱已逝去,滕王阁显得冷清寂寥,朝暮相伴,惟有云朵雨点,渲染了一种苍茫、凄冷的气氛。

9、(4分)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生短暂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功立业的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

秋径

[宋]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锋顶下层层。

请描述此诗颔联“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中的情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80字。

参考示例:

孟秋新雨之后,金风送爽,凉意宜人,密林深处宁静至极,忽然,诗人听到轻微的步履声,他打破了寂静,显得分外清晰,原来是诗僧回来了。(要突出作者“以动写静,以声绘寂”的手法。)(6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