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评分标准:关于“初春自然之景”的分析  1分,分析“笑”的情感  1分;结合清明是扫墓时节进行分析  1分,分析“愁”的情感  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别君去兮何时还?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念高危, ;惧满溢,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⑶帘外雨潺潺,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⑴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⑵则思谦冲而自牧 则思江海下百川;  ⑶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解析:

2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1)—(2)题(6分)

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3分)

(1)A  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成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3分。)

(2)提示: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贫交行

杜 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 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清杨伦《杜诗镜铨》引王嗣奭(shì)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

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古人则以友情为重。“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正反对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把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愤懑之情)。


解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3)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谢将军:谢向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从此名声大振。

(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1)C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

(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


解析:

(1)“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__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解析: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日月之行,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1)长使英雄泪满襟  (2)心有灵犀一点通

  (3)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有三个特点:一是初、高中兼顾。今年考题中曹操的《观沧海》是初中《大纲》指定的必背篇目,杜甫的《蜀相》是高中《大纲》指定的必背篇目;而去年考题中没有涉及初中《大纲》指定的必背篇目。二是只考诗歌。今年的三道考题均选自诗歌,没有涉及散文;而去年的三道考题是一诗两文。三是难度降低。从考题涉及的文体来看,诗歌的识记要稍易于散文的识记;从需要填空的句子来看,今年的三组句子均为名篇中的名句,而去年的三组中有两组较为冷僻。

本题容易写错的字有以下三个:长、襟、犀。此外,第三小题的前后语序也容易颠倒。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