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去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惜春是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黄庭坚《清平乐》的特色简析:。
(1)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2)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的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寻春,特别是“除非问取黄鹂”,将惜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
解析:
无
阅读李商隐诗《霜月》,完成后面问题。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了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 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 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5.C
6.D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 (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
6. (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⑴ 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2)上句念想起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解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泊扬子岸 鲍溶【注】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注】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衣衫单薄,天气越来越寒冷,“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抒发了漂泊失意之叹。(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全诗四句的写法有一个共同之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请具体分析诗的第二句。(4分)
(2)这首诗是如何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请具体分析。(4分)
(1)“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的感觉,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 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逼真。
(2)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独白,从念夫到忧夫,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行无题 钱起
橹慢开轻浪,帆虚带白云。莫嫌舟似叶,容得庾将军①。
江 行 柳中庸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注] ①庾将军:姓瘐,名胜,汉代名将。
(1)两首诗都写到了江行之“帆”,但情景各异,请作简要解说。(4分)
(2)《江行》是怎样寓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
(1)钱诗中风微帆虚,白云飘依在船帆周围,显得悠闲、从容而宁静。(2分)柳诗中的帆是被萧萧秋风撕扯着的去国怀乡之客帆,给人以漂泊天涯珠忧伤和凄凉感。(2分)大意如此,即可给分。
(2)前两句借浓阴隐去了沙洲,落叶飘飞江边,写秋意渐浓;(2分)后二句不仅仅写楚江烟雨,那江天暮雨之中,尚有去国怀乡之士,于摇曳的孤舟中,听乌篷寒雨,感极而悲。句句写景,句句中有情,情在景中。(2分)大意如此,即可给分。
解析:
无
诗歌鉴赏(共7分)。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伴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宿于驿站时所作。
(1)本诗大量使用典故,请指出其中三个,并请简要说明典故内容。(3分)
(2)请概括这首诗抒发的情感。(4分)
(1).如:①《世说新语》“新亭对泣”中的典故:大将军周顗“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②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乌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③《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哀江南”。④传说周末蜀国国君杜宇号望帝,以其相开明治水有功,自以德薄,禅位去国,隐居西山,化为杜鹃(子规)鸟,有故国之思。或答“离宫”,“彼黍离离”。[指出用典句,写出典故故事或原句1分,每个给1分,共3分]10(2).诗人文天祥战败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抒发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寄托了__的悲伤。[联系注解1分;沉郁苍凉1分(用近义词也行),__悲伤,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台 城①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涵着诗人深切的历史反思。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诗人巧用典故,借听觉形象代替抽象议论,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诗句描述了无边野草凄凉的景象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将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为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回答时要抓住要点,即用典,语言含蓄、委婉。或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或将抽象的议论具体化、形象化。)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城 鹿 柴
韦庄 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一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6分)
(1)“侧面烘托”或“写景抒情”或“乐景哀情”(2分)
(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2分)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2分)《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两者意境不相同。(2分)(共6分,表述通顺,符合大意即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