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诗歌的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填写下联。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是新雨,去年未当好时风。

小桃上去末梢红


解析:

这里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意象。按照对偶的规律“高”对“小”,“柳绿”对“桃红”,“下来”对“上去”,“垂”对“末”,非常严谨工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 蓟 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问题:诗作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作开篇写远道而来、初至燕台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心为之“惊”。先为边塞重镇、险要山川而惊;再为汉将营中吹笳击鼓、军营整肃而惊;三是远望连绵千万里的积雪映出一片寒光,为边塞苦寒而惊;四是在朦胧曙色中仰视高悬的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为边塞景象如此雄浑壮阔而惊心动魄、心灵震撼。以上已将“惊”字写足,从颈联始便从惊转入不惊,写汉军进攻,烽火连天,使得胡天的明月也为之黯然失色;汉军防守,海边的云山环绕边城,岿然不动。见此三边壮气,诗人一反开篇的客心之“惊”,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去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惜春是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黄庭坚《清平乐》的特色简析:。

(1)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2)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的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寻春,特别是“除非问取黄鹂”,将惜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


解析:

阅读李商隐诗《霜月》,完成后面问题。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了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 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 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5.C

6.D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 (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

6. (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⑴ 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2)上句念想起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解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泊扬子岸 鲍溶【注】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注】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衣衫单薄,天气越来越寒冷,“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抒发了漂泊失意之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全诗四句的写法有一个共同之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请具体分析诗的第二句。(4分)

(2)这首诗是如何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请具体分析。(4分)

(1)“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的感觉,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 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逼真。

(2)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独白,从念夫到忧夫,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行无题 钱起

橹慢开轻浪,帆虚带白云。莫嫌舟似叶,容得庾将军①。

江 行 柳中庸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注] ①庾将军:姓瘐,名胜,汉代名将。

(1)两首诗都写到了江行之“帆”,但情景各异,请作简要解说。(4分)

(2)《江行》是怎样寓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

(1)钱诗中风微帆虚,白云飘依在船帆周围,显得悠闲、从容而宁静。(2分)柳诗中的帆是被萧萧秋风撕扯着的去国怀乡之客帆,给人以漂泊天涯珠忧伤和凄凉感。(2分)大意如此,即可给分。

(2)前两句借浓阴隐去了沙洲,落叶飘飞江边,写秋意渐浓;(2分)后二句不仅仅写楚江烟雨,那江天暮雨之中,尚有去国怀乡之士,于摇曳的孤舟中,听乌篷寒雨,感极而悲。句句写景,句句中有情,情在景中。(2分)大意如此,即可给分。


解析:

诗歌鉴赏(共7分)。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伴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宿于驿站时所作。

(1)本诗大量使用典故,请指出其中三个,并请简要说明典故内容。(3分)

(2)请概括这首诗抒发的情感。(4分)

(1).如:①《世说新语》“新亭对泣”中的典故:大将军周顗“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②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乌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③《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哀江南”。④传说周末蜀国国君杜宇号望帝,以其相开明治水有功,自以德薄,禅位去国,隐居西山,化为杜鹃(子规)鸟,有故国之思。或答“离宫”,“彼黍离离”。[指出用典句,写出典故故事或原句1分,每个给1分,共3分]10(2).诗人文天祥战败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抒发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寄托了__的悲伤。[联系注解1分;沉郁苍凉1分(用近义词也行),__悲伤,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