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时的隐士。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转”字在写景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2)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③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

  (3)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8.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8. 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9. 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①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②独步。若比广陵花③,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刘克庄:南宋莆田人。②姚黄:牡丹花中的一种,牡丹为“花王”,洛阳盛产牡丹。③广陵花:即芍药,为“花相”,广陵(今扬州)盛产芍药。

(1)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2)结尾两句写得巧妙,试分析其巧妙之处及其中蕴含的感情。

答:

(1)对比。(1分)①将芍药与牡丹对比,两者的遭遇悬殊,牡丹在中原沦陷区的洛阳,无人欣赏;芍药在南宋境内的扬州,为万人所欣赏。(2分)或②将洛阳的王侯园圃的旧时与今日的情景进行对比,往昔是一片繁盛,而今是荆棘丛生、狐兔出没,寂寞冷落。(2分)(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2)结尾借物抒情(1分)。将人的愁思和花的命运完全融合在一起,含蓄地劝诫人们:不要再提中原旧事,多说无用,只会让牡丹多一层愁意。(分析句意1分)这里的“花”,既是牡丹,又是遗民的形象,作者说“怕花愁”,其实是说自己心中为中原未能恢复而忧愁。(点出情感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石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另外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答:

首句中的“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次句中的“飞月”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望之久,表达了诗人别情之浓和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中的“寂寞”看似写外界景物,实则写诗人在送友人离去之后内心孤独惆怅之情。


解析:

根据诗歌的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填写下联。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是新雨,去年未当好时风。

小桃上去末梢红


解析:

这里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意象。按照对偶的规律“高”对“小”,“柳绿”对“桃红”,“下来”对“上去”,“垂”对“末”,非常严谨工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 蓟 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问题:诗作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作开篇写远道而来、初至燕台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心为之“惊”。先为边塞重镇、险要山川而惊;再为汉将营中吹笳击鼓、军营整肃而惊;三是远望连绵千万里的积雪映出一片寒光,为边塞苦寒而惊;四是在朦胧曙色中仰视高悬的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为边塞景象如此雄浑壮阔而惊心动魄、心灵震撼。以上已将“惊”字写足,从颈联始便从惊转入不惊,写汉军进攻,烽火连天,使得胡天的明月也为之黯然失色;汉军防守,海边的云山环绕边城,岿然不动。见此三边壮气,诗人一反开篇的客心之“惊”,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去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惜春是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黄庭坚《清平乐》的特色简析:。

(1)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2)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的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寻春,特别是“除非问取黄鹂”,将惜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


解析:

阅读李商隐诗《霜月》,完成后面问题。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句中“婵娟”的意思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了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 月 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 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5.C

6.D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 (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

6. (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⑴ 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2)上句念想起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解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