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解析:
可以从动静(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的角度回答。注意比较异同要找准比较点。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湖月照我影,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
(王勃《滕王阁序》)
③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①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
②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③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④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析:
评分标准:一处1分,错一个字该处不得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1)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 第三句设置一问,但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转向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解析: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这更是陆游爱国的一曲心音,是爱国情怀的体现。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人“释句忘篇”。只有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情况并结合其他作品来看,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在他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中充溢着壮志难酬的悲愤,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一曲爱国心音。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骑驴途经剑门山,身与境遇,勾起了一系列诗的联想,写下这首诗情荡漾的小诗。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诗人在那常常“寝饭鞍马间”。而成都则是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剑门在李杜诗篇中被吟咏过,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自秦入蜀经过剑门,作《剑门》诗:“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诗中的境界不光是生活本身提供的,它还由古人的诗境补充和丰富。诗人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诗人是怎样想的呢?
首先从衣上写起,不讲雨打湿衣服,却讲“征尘杂酒痕”,看出作者写作的匠心。如果只写雨湿征衣说明旅途上的艰苦,容量不大而且重复。“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深刻地概括出诗人的处境和心境。征尘,首先来自一路上的奔波,同时还可看作南郑前线“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征尘,而且两种征尘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喜爱的是前线的征尘而不是后方的征尘,但喜爱的征尘一去不复返。这引起作者的感慨丛生。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喝酒,借酒浇愁打发时间。诗人平时不喝酒,那么他是在无比悲愤的情况下喝酒的。此时作者不是一个风尘酒徒的形象,而是一个悲愤抑郁的爱国者的形象。
“远游无处不消魂”中的“无处”,既包括过去所经历各地,也包括写此诗时所过的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呢?又一次黯然“消魂”。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冰河”,而是骑驴回蜀。对“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
我这个人难道只该是一个诗人?此句问得突然,诗人从来就不甘仅仅只做一个诗人。陆游志在恢复北方失地,不甘心以诗人自限。诗人不屑于仅做一个辞赋君子,而是希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在政治上有番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细雨骑驴入剑门”生动地写出了一个远游着的形象。远游者在蒙蒙细雨中仆仆风尘,衣上有酒痕,骑在驴背上吟着诗句。此句动作、神态和景物全部写出,尤其骑驴形象充满诗意。骑驴有唐代不少诗人的佳话和故事,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李白乘醉骑驴游华阴,杜甫有“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诗句,贾岛骑驴赋诗,李贺骑驴觅句,以致于郑启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陆游骑驴遇雨,不正与灞桥风雪中的情景相仿佛吗?在蒙蒙细雨中骑驴经剑门入蜀,即景生情,在驴背上想起这些古人的诗句和行迹,不觉得自己进入了诗人的角色和境界,足以和前代诗人媲美了。但做一个诗人有什么用呢?祖国半壁江山落入金人手中,纵使有良辰美景也只能平添忧愁和痛苦。为什么在细雨中骑驴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诗人的爱国情怀已昭然于世。
这一次从南郑前线来到后方,怀才不遇,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能落得个诗人的下场。因此诗人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故作轻松,实际更加沉痛。
中国古代有很多诗人决不以当诗人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屈原是这样,曹植是这样,李白是这样,杜甫是这样,陆游更是这样,之后的辛弃疾也是如此。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情结从屈原那里一脉相承地传承下来,已经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管里。这一点在国家适逢盛世时表现得也许不甚明显,若遭遇战火,外敌入侵时,他们的作用便很突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会挺身而出,义无反顾,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最宝贵的品格。“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是他们的写照。郭沫若的“毁家纾难”、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千载而下,当我们再读到他们的诗文,了解他们的事迹,我们都会肃然起敬。正是这种精神和情结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薪火相传。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时的隐士。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转”字在写景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2)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③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
(3)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8.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8. 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9. 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①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②独步。若比广陵花③,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刘克庄:南宋莆田人。②姚黄:牡丹花中的一种,牡丹为“花王”,洛阳盛产牡丹。③广陵花:即芍药,为“花相”,广陵(今扬州)盛产芍药。
(1)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2)结尾两句写得巧妙,试分析其巧妙之处及其中蕴含的感情。
答:
(1)对比。(1分)①将芍药与牡丹对比,两者的遭遇悬殊,牡丹在中原沦陷区的洛阳,无人欣赏;芍药在南宋境内的扬州,为万人所欣赏。(2分)或②将洛阳的王侯园圃的旧时与今日的情景进行对比,往昔是一片繁盛,而今是荆棘丛生、狐兔出没,寂寞冷落。(2分)(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2)结尾借物抒情(1分)。将人的愁思和花的命运完全融合在一起,含蓄地劝诫人们:不要再提中原旧事,多说无用,只会让牡丹多一层愁意。(分析句意1分)这里的“花”,既是牡丹,又是遗民的形象,作者说“怕花愁”,其实是说自己心中为中原未能恢复而忧愁。(点出情感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石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另外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答:
首句中的“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次句中的“飞月”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望之久,表达了诗人别情之浓和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中的“寂寞”看似写外界景物,实则写诗人在送友人离去之后内心孤独惆怅之情。
解析:
无
根据诗歌的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填写下联。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是新雨,去年未当好时风。
小桃上去末梢红
解析:
这里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意象。按照对偶的规律“高”对“小”,“柳绿”对“桃红”,“下来”对“上去”,“垂”对“末”,非常严谨工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 蓟 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问题:诗作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作开篇写远道而来、初至燕台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心为之“惊”。先为边塞重镇、险要山川而惊;再为汉将营中吹笳击鼓、军营整肃而惊;三是远望连绵千万里的积雪映出一片寒光,为边塞苦寒而惊;四是在朦胧曙色中仰视高悬的军旗在半空中猎猎飘扬,为边塞景象如此雄浑壮阔而惊心动魄、心灵震撼。以上已将“惊”字写足,从颈联始便从惊转入不惊,写汉军进攻,烽火连天,使得胡天的明月也为之黯然失色;汉军防守,海边的云山环绕边城,岿然不动。见此三边壮气,诗人一反开篇的客心之“惊”,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去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惜春是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黄庭坚《清平乐》的特色简析:。
(1)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2)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的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寻春,特别是“除非问取黄鹂”,将惜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