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盼望
艾青(1979年3月上海)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生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诗中诗人是抓住哪两个瞬间的场景,分别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2)诗中所选取的两位海员虽心态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愿望,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提示:(1)轮船起锚出发 到港抛锚; 视觉 听觉
(2)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试作分析。
(2)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境界都是宁静安谧的。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1)(3分)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2分)境界都是宁静安谧的。(1分)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1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结合诗句分析2分)
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1分)
杜甫 《漫成一首》赏析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0b5378cc4b5d8a8d.jpg]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 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 王羽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
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2分)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2分),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2分),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
(抓住了划线文字,意思对即可得分。)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B:和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它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其字数、句数、平仄、音调、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旅夜书怀》《行路难》《春望》等。 C:“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师说》《劝学》《杂说》之四(《马说》)《祭十二郎文》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 D:“新乐府运动”是指唐朝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主张用新题材创作乐曲和诗,用新乐府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包括《卖炭翁》),李绅的《悯农》二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教,使。
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答:
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
答:
⑴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2分)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2分)
⑵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3分)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3分)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3分)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3分)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断。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 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茑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妨。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加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谕诗。诗的标题下,作者注云:“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成年而无妻之男为旷夫。这里“怨旷”并举,实际写的是怨女,是指被幽禁在宫廷中的可怜女子。原诗前另一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选出对加线字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时采择百余人 采择:挑选
B.已被杨妃遥侧目 侧目:怒目:怒恨貌
C.耿耿残灯背壁影 耿耿:明亮
D.大家遥赐尚书号 大家:大伙儿
选出对下列各句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颜暗老白发断——青春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又生出了许多白发。
B.零落年深残此身——很多年过去了,她们都已春花秋草般的凋零殆尽了,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C.妒令潜配上阳宫——被当时专宠的杨贵妃嫉妒,缠着皇帝把她发配给上阳宫。
D.梁燕双栖老休妒——因为幽闭深宫,青春已逝,所以虽见梁燕双栖而不再羡妒。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八句,以简洁的素描,勾勒出上阳宫豪华、热闹的环境和老宫女十分悲苦的身世。
B.“忆昔”以下八句,转入对往事的追亿,重现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被胁迫离家入宫后又被打入冷宫的悲惨遭遇。
C.“秋夜长”、“春日迟”两节,以两个具体场景,极写上阳女子一生被幽禁的凄怨生活。
D.“今日宫中”以下六句,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之后,诗中主人公人以貌似轻松的口吻,对自己被封赏和妆束发出了嘲笑。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没有一般化的罗列所谓“后宫人”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相终生被禁锢的宫女作为典型,写了她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写出了她的希望和绝望。
B.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秋夜:秋风、暗雨,残灯,空房,长夜不眠,形影相吊。环境的凄凉、冷落与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苦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C.诗的尾声部分,用感叹的情调和讽谕的语词,写出了诗人的一片侧隐胸怀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显示出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下知”的良苦用心。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易,具有民歌的风调。它采用“三七”的句式,和顶针等句法,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错落有致。诗中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手于一炉,很有感染力。
【小题】
D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大家:皇帝)
【小题】
“潜配”意为瞒皇帝暗中发配)
【小题】
“豪华热闹”的环境不对。绿衣监使严密监守下宫门一闭多少春的上阳宫,环境是死寂的)
【小题】
不写其青年和中年,而是写她的垂暮之年,不写她的希望,而是写她的绝望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
苏 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古典诗词特别将就炼字,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中“横”字的妙处。
(2)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看看有何不同,请简析。
(1)首先,“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有气势,有力度;其次,“横”字表现诗人凭栏远眺,“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横”的感觉;其三,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化。
(2)不同之处:1.第一首第一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点明诗人心境和处境,直接抒发思乡盼归之情;第二首化用典故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2.这两首七绝,虽然都是书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诗人“贪看”白鹭横飞、凝然不动的身影,显得清雅悠闲;而第二首以景写情,翘首北望,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
第一题考查的是炼字,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进行鉴赏。第二题相对简单,考查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可以从动静(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的角度回答。注意比较异同要找准比较点。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湖月照我影,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
(王勃《滕王阁序》)
③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①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
②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③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④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评分标准:一处1分,错一个字该处不得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1)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 第三句设置一问,但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转向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这更是陆游爱国的一曲心音,是爱国情怀的体现。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人“释句忘篇”。只有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情况并结合其他作品来看,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在他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中充溢着壮志难酬的悲愤,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一曲爱国心音。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骑驴途经剑门山,身与境遇,勾起了一系列诗的联想,写下这首诗情荡漾的小诗。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诗人在那常常“寝饭鞍马间”。而成都则是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剑门在李杜诗篇中被吟咏过,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自秦入蜀经过剑门,作《剑门》诗:“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诗中的境界不光是生活本身提供的,它还由古人的诗境补充和丰富。诗人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诗人是怎样想的呢?
首先从衣上写起,不讲雨打湿衣服,却讲“征尘杂酒痕”,看出作者写作的匠心。如果只写雨湿征衣说明旅途上的艰苦,容量不大而且重复。“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深刻地概括出诗人的处境和心境。征尘,首先来自一路上的奔波,同时还可看作南郑前线“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征尘,而且两种征尘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喜爱的是前线的征尘而不是后方的征尘,但喜爱的征尘一去不复返。这引起作者的感慨丛生。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喝酒,借酒浇愁打发时间。诗人平时不喝酒,那么他是在无比悲愤的情况下喝酒的。此时作者不是一个风尘酒徒的形象,而是一个悲愤抑郁的爱国者的形象。
“远游无处不消魂”中的“无处”,既包括过去所经历各地,也包括写此诗时所过的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呢?又一次黯然“消魂”。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冰河”,而是骑驴回蜀。对“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
我这个人难道只该是一个诗人?此句问得突然,诗人从来就不甘仅仅只做一个诗人。陆游志在恢复北方失地,不甘心以诗人自限。诗人不屑于仅做一个辞赋君子,而是希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在政治上有番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细雨骑驴入剑门”生动地写出了一个远游着的形象。远游者在蒙蒙细雨中仆仆风尘,衣上有酒痕,骑在驴背上吟着诗句。此句动作、神态和景物全部写出,尤其骑驴形象充满诗意。骑驴有唐代不少诗人的佳话和故事,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李白乘醉骑驴游华阴,杜甫有“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诗句,贾岛骑驴赋诗,李贺骑驴觅句,以致于郑启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陆游骑驴遇雨,不正与灞桥风雪中的情景相仿佛吗?在蒙蒙细雨中骑驴经剑门入蜀,即景生情,在驴背上想起这些古人的诗句和行迹,不觉得自己进入了诗人的角色和境界,足以和前代诗人媲美了。但做一个诗人有什么用呢?祖国半壁江山落入金人手中,纵使有良辰美景也只能平添忧愁和痛苦。为什么在细雨中骑驴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诗人的爱国情怀已昭然于世。
这一次从南郑前线来到后方,怀才不遇,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能落得个诗人的下场。因此诗人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故作轻松,实际更加沉痛。
中国古代有很多诗人决不以当诗人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屈原是这样,曹植是这样,李白是这样,杜甫是这样,陆游更是这样,之后的辛弃疾也是如此。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情结从屈原那里一脉相承地传承下来,已经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管里。这一点在国家适逢盛世时表现得也许不甚明显,若遭遇战火,外敌入侵时,他们的作用便很突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会挺身而出,义无反顾,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最宝贵的品格。“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是他们的写照。郭沫若的“毁家纾难”、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千载而下,当我们再读到他们的诗文,了解他们的事迹,我们都会肃然起敬。正是这种精神和情结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薪火相传。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