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写出1点即可,1分)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1分)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2分)
【小题2】示例1: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1分)无论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的喜爱之情;(1分)颔联 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2分)
示例2: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分)诗人被贬柳州,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1分)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解: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嘏的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紫芝的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嘏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悠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紫芝的诗
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嘏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紫芝诗中
【小题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2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茫,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2分)。
【小题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写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2分),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小单于,唐曲调名。此处借指角声。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
(2)词的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1)凄清、孤寂的氛围。冷雨凄风,空空的庭院,还有漫长的清冷之夜,共同营造出了这样的氛围。
(2)①对比。郴州与衡阳相比更偏僻、离家更遥远,从而可以感知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②用典。“鸿雁传书”指离家的人借书信寄托思念之情,然而作者在偏远的郴州,连传信的大雁都没有,这种思念之苦可以说到了绝望的地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 )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请为第三句空格处选一个与意境相谐的词:
A.乱 B空 C知 D静
(2)、第三联中“悦”字非常精炼传神,请赏析。
(1)B(2分)
(2)答案:句中的“悦”用了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欢 悦 (1分)。“山光悦鸟性”, 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幽美的山景使鸟儿都禁不住要欢叫几声,(1分) “悦”字以动村静,(1分)更增添了一份幽静与淡然之气,寄托自己归隐遁世情怀。(1分。意境或情感答其一即可得1分)
解析:
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小题1】 (5分)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2分)前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2分)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1分)(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1】(6分)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1分)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2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被 “乱入”一词诠释得恰到好处。(3分)(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①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②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③。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这首诗描写了何种景物?它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1】浮云。特点:孤独无依,身不由己,漂泊流落。情感:①感慨生不逢时;②思念故乡,厌倦客居。
【小题1】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浮云的遭遇,揭示客子的心情。前六句写浮云遭遇飘风,表达客子生不逢时、孤独无依的凄苦;七、八两句写浮云不愿留滞他乡,点明客子思乡的主题。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 (Zhan,三声):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本诗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
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小题1】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
【小题1】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__,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解析:
【小题1】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小题1】3分;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宜春苑①
范成大
狐塚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②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注释]
①宜春苑:北宋皇家的东御园,在汴京东二里,靖康之难后被废。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②连昌:唐代宫殿名,玄宗时曾盛极一时,安史之乱后荒废。
(1)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三、四句进行鉴赏。
(1)作者通过对宜春苑里萧条冷落之景的描写,抒发了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悲伤之情。
(2)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连昌宫虽然被废了,但基础还在,花还在,而如今宜春苑连寸草都没有了,怎不让人伤心到断肠啊!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作者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的痛苦之情。(可见靖康之难比安史之乱更惨,唐朝的内乱八年平定了,而宋朝的外患要恢复却是遥遥无期。)
解析:
略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欢 乐 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A:这是一首柔美的小诗,其最大特色是:诗人用通感的手法,借助各种感官知觉,以具体的比喻意象,呈现了自己对欢乐这一高度抽象情感的层层体验。 B:第一节,诗人借助听觉和色彩视觉,将欢乐的深层美及其深层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欢乐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轻松明丽的一种心象景观。 C: 第二节,诗人则调用触觉和视觉,敏锐地抓住欢乐沁人心脾、暖人身心地表层审美特质及其体验。欢乐是一份能够使心灵“微微颤抖”的慰藉、关怀和呵护。 D:第三节,诗人将动态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交替使用,勾勒出欢乐如水中花、雾中月的飘忽不定,把自己从欢乐的沉思冥想中突然拉回铁一般冷酷的现实,暗示了现实中没有乐土以及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和彷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
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
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王维 山水田园 咏史怀古诗
【小题1】C
【小题1】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黯然神伤。
解析:
【小题1】3分,每空1分。
【小题1】2分
【小题1】理解诗旨离不开知人论世,故有时细读注释十分重要。本题注释就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作者写诗时的境况、羊公碑的典故。3分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末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