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欢 乐 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A:这是一首柔美的小诗,其最大特色是:诗人用通感的手法,借助各种感官知觉,以具体的比喻意象,呈现了自己对欢乐这一高度抽象情感的层层体验。 B:第一节,诗人借助听觉和色彩视觉,将欢乐的深层美及其深层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欢乐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轻松明丽的一种心象景观。 C: 第二节,诗人则调用触觉和视觉,敏锐地抓住欢乐沁人心脾、暖人身心地表层审美特质及其体验。欢乐是一份能够使心灵“微微颤抖”的慰藉、关怀和呵护。 D:第三节,诗人将动态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交替使用,勾勒出欢乐如水中花、雾中月的飘忽不定,把自己从欢乐的沉思冥想中突然拉回铁一般冷酷的现实,暗示了现实中没有乐土以及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和彷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

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

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王维   山水田园    咏史怀古诗

【小题1】C

【小题1】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黯然神伤。


解析:

【小题1】3分,每空1分。

【小题1】2分

【小题1】理解诗旨离不开知人论世,故有时细读注释十分重要。本题注释就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作者写诗时的境况、羊公碑的典故。3分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末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菊 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九月八”,诗中指重阳,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与“甲”押韵。

题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年著名诗人。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前者主要用了 ,后者主要用了 。

两首诗同是借菊抒怀,分别抓住了菊花的什么特点?由此联想到什么?

【小题1】比喻或者夸张;拟人。

【小题2】黄巢《菊花》由菊花的凌寒盛开,清香袭人,鲜艳金黄,联想到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郑思肖《题画菊》由菊花的傲然挺立在稀篱笆墙前,寒风中孤零零地凋谢在枝头,联想到坚持真理,坚守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死也不动摇的劲节之士。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聚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

“疑”是怀疑不相信的意思,体现了诗人与江南故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畏”是担心害怕的意思,“晓钟”是天明的标志,体现了诗人与故人留恋不舍却又要别离的伤感之情。


解析:

 分析“疑”和“畏”的含义要把握诗的中心。“城阙夜千重”,说明诗人诗远离家乡;“故人”使人联想到“他乡遇故知”;“偶聚”更说明了这相逢的不易。这首诗写了诗人和故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和不忍离别的伤感,“疑”和“畏”两个字把这两种感情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

(1)首联点明时间地点,(1分)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1分)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1分)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1分)。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1分),家国的忧伤(1分),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往日”: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2分)

“来日”: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解析:

对陆游《书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A.首联写作者早年因为不知世事艰难,所以当时壮怀激烈,雄心勃勃。

B.颔联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业迹,颈联则写壮志未酬的感叹,情调由昂扬转入忧愤。

C.尾联极力赞美诸葛亮,惭愧自己才德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惭愧自己未能在诸葛亮麾下建功立业。

D.全诗表现了诗人虽历经艰难而矢志不渝,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激情。

C


解析:

(应表现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

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做法。

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

D


解析:

(这首诗写后人的苛责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1)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活了,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

(2)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乡早春静谧、幽冷的夜色,却用了“含”、“逗”、“融”、“浴”这些动词来表达,这是“以动衬静”;尾联“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是“以声衬静”,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这首诗颔联和颈联,还用了拟人手法,“含”、“逗”、“浴”等词,赋予野梅、渔火、残雪、乱星以人的情感,(如“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把这幅夜色图勾画得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真切地传达出残冬正在过去,新春即将到来的信息(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能分析一种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常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达出来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1)起句中用一“暗”字,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1分)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时的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2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答到一个方面得1分,两个方面得3分)(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诗人春天经过宜阳,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照此例,联系全诗,说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一联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小题1】大意:诗人触景生情,即兴抒发了战乱之后物是人非的伤感。

【小题2】大意:此联中,“自”“空”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芳树无人花自落”,著一“自”字,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认花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着一“空”字,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山路的寂寞。两个字写出了春光虽好却无人欣赏的悲哀之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