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写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答:
(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寂寥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
(2)以动(声)衬静。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空旷和沉寂。
解析:
无
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试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
【小题1】联系上文“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可知,这里的“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赏。
【小题2】对主旨概括不当,本诗表达的并非“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而是“仍深自
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4分)
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此句描写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字)
【小题1】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描绘出画面即可给分,不必拘泥于答案的顺序)。
【小题2】反衬(或衬托、烘托)。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或:用庭院中栀子花的“闲”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连村姑都在雨中忙碌,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有闲情独自赏雨。)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任对一句即可);“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答对三点8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简析:《台城》中“鸟空啼”的“空”与《鹿柴》中的“空”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
[560b35b95aef4b20.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名。 ②白苹: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2)该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茹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b3e3cf67efe4ddb7.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感情。
(2)简析第三联中“穿”“数”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1)日暮,月初白,流萤,孤灯。(1点0.5分)(2)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1分)徘徊(1分)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的数起流萤火虫,“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1分)无聊(1分)的心境。
解析:
略
阅读顾城的短诗《一代人》,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A:第一句中的“黑夜”象征动乱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既指实,又指虚。我们“龙的传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是实指;黑色又有阴暗、低沉、哀伤的情绪色彩,这又有虚指的意义存在。 B:__十年,在一代人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留下了累累创伤,造成阴郁、苦闷和哀伤。在此作者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沉沦、迷惘的一代青年。 C:第二句写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使他们沉沦和迷惘,但就是在最__的时候,他们仍未失掉对光明的向往。他们不但是沉沦和迷惘的一代,更是奋起和觉醒的一代。 D:短短两句诗概括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__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天津桥春望
[晚唐]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答: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小题1】(6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解析:
【小题1】
【小题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汉宫春
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人误许”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何作用?
(8分)
(1)①塑造了一个渴望投身前线,为国收复先地的意态豪迈(1分),诗情将略、才气超然(1分)的将士形象。②“人误许”抒发了作者才结空掷、难得施展的愤满之情。(2分)
(2)答:“君记取;封候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一声疾呼,使阴霾顿扫,整首词的格调再次转向昂扬(2分);也展现出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倔强卓荦的性格。(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