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答: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2)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答:   ▲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  

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答:   ▲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j乇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域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涛,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②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D(3分)

       ②(4分)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写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答:

(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寂寥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

(2)以动(声)衬静。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空旷和沉寂。


解析:

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试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

【小题1】联系上文“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可知,这里的“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赏。

【小题2】对主旨概括不当,本诗表达的并非“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而是“仍深自

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4分)

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此句描写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字)

【小题1】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描绘出画面即可给分,不必拘泥于答案的顺序)。

【小题2】反衬(或衬托、烘托)。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或:用庭院中栀子花的“闲”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连村姑都在雨中忙碌,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有闲情独自赏雨。)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任对一句即可);“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答对三点8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简析:《台城》中“鸟空啼”的“空”与《鹿柴》中的“空”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

[560b35b95aef4b20.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名。 ②白苹: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2)该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茹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b3e3cf67efe4ddb7.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感情。

(2)简析第三联中“穿”“数”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1)日暮,月初白,流萤,孤灯。(1点0.5分)(2)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1分)徘徊(1分)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的数起流萤火虫,“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1分)无聊(1分)的心境。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