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8分)(1)“悠悠”,写出了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以景衬情,暗透出游子羁旅的孤独(孤寂)。(4分) (2)正当旅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栏眺望,于是联想到家人盼望自己归来,从而更增添了思乡之情。(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游子的凄凉,进而触发诗人的思家之情。) (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

(唐)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偿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2分)“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1分)(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 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 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3.飒爽英豪之气4.D


解析:

4.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

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1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2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这首诗用了多种抒情表意的方法,请指出来。(有几种写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什么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二句用典(传说)抒情,三四句用典(叙事)抒情,五六句借景抒情,七八句借象征抒情。2、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者报国无门。不见长安表示远离京城,不得进见皇上。另1、“问”。另2、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另3、身在此地写想彼地之思此地,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两者完美统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而“期 ”与“巴山雨”的两见重出,用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确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往复。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并与下文的“ ”字前后呼应。

(2)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比喻,雪

2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南朝谢燮的《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 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2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 :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船“龙舟”,高四层,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

(1)本诗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

                                      

(2)诗人对隋炀帝修汴河这一历史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

2诗人从客观角度肯定了大运河的功劳(从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可看出。),后面两句通过假设的方式表明对隋炀帝的否定。(分析:三四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荒奢享乐的事情,那么把修浚运河与大禹疏河治水的功德相提并论,也是不过分的。这个假设尖锐地指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荒唐享乐,与大禹艰辛劳累为民造福不可同日而语。)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