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首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在用典、想象及倒装方面都有精妙之处,请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5分)
1)诗歌起笔写景,描绘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把东风拟人化,但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忧愁、伤感)。
(2)颔联运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尾联暗用范蠡泛舟五湖,归隐田园的典故,“归”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作者用“蝴蝶梦”想象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杜鹃啼三更”令人联想游子之心,构成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思乡之情顿出!
尾联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倒装后强调了“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不休的苦闷、彷徨、自嘲、__的心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意。“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活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解析:
“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即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刘坡公《学诗百法》)
(2)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以“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①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4分)
②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4分)
(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 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在空格中写出答案。(2分)
村诗 对象:______ 心情:______ 王诗 对象:______ 心情:______
(2)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意?(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早春;欣喜。②残春;惆怅(或惋惜)。(2)①所写都非眼前实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②杨诗用想像中的盛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诗想像春色在邻家,表现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留住)的惜春心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8分)(1)“悠悠”,写出了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以景衬情,暗透出游子羁旅的孤独(孤寂)。(4分) (2)正当旅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栏眺望,于是联想到家人盼望自己归来,从而更增添了思乡之情。(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游子的凄凉,进而触发诗人的思家之情。) (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
(唐)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偿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2分)“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1分)(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 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 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3.飒爽英豪之气4.D
解析:
4.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