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皇祐二年(1050年)夏天,王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去官返回故乡江西临川,路过杭州,游览灵隐寺东南的飞来峰时写下这一首诗,时年三十岁。

(1) 这首诗虽然是写登高游览,但在它里面却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报复。首句先交代了 ,第二句中的“闻说”一词和三、四两句诗说明这首诗并非着意写景,而是

(2)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报复?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文字,100字左右。

(1)游览地点;借景抒怀(或议论)(2)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渴望被重用,实现革新变法富国强兵的愿望和抱负。 (鉴赏理解性文字略)


解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的人物大都有个绰号,如「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青面兽」杨志、「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

B.契科夫,俄国作家。《装在套子里的人》从别里科夫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D


解析: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⑴这两首诗词运用了何种相同的艺术手法?两首诗词中的梅花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⑵南宋人李壁评王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外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⑴示例:两首词都运用了烘托(或映衬、衬托)的艺术手法。梅花形象共同点:不畏恶劣环境,香气四溢,孤芳高洁。(意思对即可)

⑵示例:不同意。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意思对即可)(如答“同意”,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3分)

答: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3分)

答:

(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首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在用典、想象及倒装方面都有精妙之处,请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5分)

1)诗歌起笔写景,描绘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把东风拟人化,但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忧愁、伤感)。

(2)颔联运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尾联暗用范蠡泛舟五湖,归隐田园的典故,“归”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作者用“蝴蝶梦”想象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杜鹃啼三更”令人联想游子之心,构成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思乡之情顿出!

尾联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倒装后强调了“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不休的苦闷、彷徨、自嘲、__的心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意。“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活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解析:

 “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即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刘坡公《学诗百法》)

(2)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以“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①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4分)

②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4分)

(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 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在空格中写出答案。(2分)

村诗 对象:______ 心情:______ 王诗 对象:______ 心情:______

(2)两首诗的下联表现手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意?(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早春;欣喜。②残春;惆怅(或惋惜)。(2)①所写都非眼前实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②杨诗用想像中的盛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诗想像春色在邻家,表现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留住)的惜春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8分)(1)“悠悠”,写出了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以景衬情,暗透出游子羁旅的孤独(孤寂)。(4分) (2)正当旅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栏眺望,于是联想到家人盼望自己归来,从而更增添了思乡之情。(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游子的凄凉,进而触发诗人的思家之情。) (4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