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珑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黄庭坚由于不与蔡京同流合污,以致一贬再贬,此诗是他贬至宜州(4-广西宜山) 所作。①语出《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齐人每天到坟间偷吃祭余的酒肉,回家后还恬不知耻地向妻妾炫耀,与达官贵人饮酒。②晋国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之中,而不愿意出山作官。此句意指此。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两首诗在体裁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这两首诗都以“清明”为题,它们表达的主旨是否一致?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小题】

杜牧  唐朝  第一首是绝句,第二首是律诗。(2分)

 【小题】

不一致。杜牧的诗是借景抒情,抒写了“行人”抑郁寂寞、想借酒浇愁的苦闷心态。黄诗由清明扫墓联想到人的生死问题,齐人与介之推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丑恶的鞭       挞,表明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从军行

五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远。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诗中的“终不还”和词中的“归无计”,都传达出一种同样的矛盾是什么?。

(2)试从内容和主题入手,说说诗与词有哪些异同。

(1)爱国与思乡;(2)同: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都表现了一种爱国思想情怀。不同:王诗更多的是表现一种为国献身的豪迈精神而范词则包含有更为浓重的思乡情绪。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 (宋)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①鄜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1分);运用对比、衬托(1分),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夜和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的雅致高洁(1分)。

(2)裴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1分),同情白牡丹孤寂的处境,含蓄抒发了裴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的感慨(1分)。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1分),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胜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② 清弋江:在宣州城西。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4分)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四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⑴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⑵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卖花声 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贬官郴州(今湖南)经过岳阳时作。

⑴“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用的是什么典故?这一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⑵请从情感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赏析下阕最后三句。(5分)

⑴王维《阳关三叠》,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引用这一典故实际上是怕听这首曲子,以免增加羁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写出情感2分)

⑵最后三句运用反问和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2分)    反问表现了一个被贬官员对前程的担忧;后两句写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的牵挂。(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凉州词 王之涣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梅花:《梅花落》是笛曲名,善述离情。

②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1)这两首诗中都有“羌笛”,请简析这一意象。(2分)

(2)请简要说明这两首诗表情达意的异同。(4分)

(1)都借助“羌笛”表达一种哀怨的情感。

(2)同:表述战士的别离之情与征战之苦。

异:王诗较为直白,直接出现“孤”“怨”,感情深挚沉重;高诗较为含蓄,且后二句将《梅花落》说成是风吹落梅四处飘散,颇具想象力和趣味。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酬 张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4分)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4分)

 (1)“空”:徒然。(1分)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__的__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3分)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1分)。“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1分),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

(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

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七言绝句(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3)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仁途遭到的不平与忧郁。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⑴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角度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

⑵“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鉴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真正用意是:

⑴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⑵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解析:

李商隐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题材,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王安石则反问“谁问君王薄贾生”,因为贾谊的治国方略汉文帝也有所采纳而汉武帝则都采用实行了,君王对贾谊不薄,贾谊也称是有幸。王安石此诗还有弦外之音,就是他隐然以贾谊自喻,表现了对曾重用他的宋神宗的君臣遇合之感。

阅读下面的送别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喻道中寄元明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

“携手”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解析: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