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龙庭:指匈奴集合祭天的地方。

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答:

(6分)

(1)衬托。(1分)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两点每点占1分)

(2)《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1分)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6分)(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写景,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1)(3分)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意境高古、清幽 (或“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要点:①近远景之别,②意境(效果)之别。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2)(4分)这首诗采用远景近景结合,整体写意和工笔细描相结合的手法写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卢岵古朴生活(1分)高洁人品(1分)景慕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一)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蓬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1)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答:

    (1)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的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上。

    (2)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上的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问题: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珑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黄庭坚由于不与蔡京同流合污,以致一贬再贬,此诗是他贬至宜州(4-广西宜山) 所作。①语出《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齐人每天到坟间偷吃祭余的酒肉,回家后还恬不知耻地向妻妾炫耀,与达官贵人饮酒。②晋国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之中,而不愿意出山作官。此句意指此。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两首诗在体裁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这两首诗都以“清明”为题,它们表达的主旨是否一致?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小题】

杜牧  唐朝  第一首是绝句,第二首是律诗。(2分)

 【小题】

不一致。杜牧的诗是借景抒情,抒写了“行人”抑郁寂寞、想借酒浇愁的苦闷心态。黄诗由清明扫墓联想到人的生死问题,齐人与介之推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丑恶的鞭       挞,表明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意思对即可)(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从军行

五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远。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诗中的“终不还”和词中的“归无计”,都传达出一种同样的矛盾是什么?。

(2)试从内容和主题入手,说说诗与词有哪些异同。

(1)爱国与思乡;(2)同: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都表现了一种爱国思想情怀。不同:王诗更多的是表现一种为国献身的豪迈精神而范词则包含有更为浓重的思乡情绪。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 (宋)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①鄜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1分);运用对比、衬托(1分),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夜和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的雅致高洁(1分)。

(2)裴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1分),同情白牡丹孤寂的处境,含蓄抒发了裴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的感慨(1分)。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1分),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胜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② 清弋江:在宣州城西。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4分)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四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⑴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⑵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卖花声 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贬官郴州(今湖南)经过岳阳时作。

⑴“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用的是什么典故?这一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⑵请从情感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赏析下阕最后三句。(5分)

⑴王维《阳关三叠》,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引用这一典故实际上是怕听这首曲子,以免增加羁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写出情感2分)

⑵最后三句运用反问和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2分)    反问表现了一个被贬官员对前程的担忧;后两句写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的牵挂。(3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