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日寻李九庄
常 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1)这首诗的二、三两句运用的典故分别出自于古代散文名篇《 》
和《 》。
(2)请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
艺术美。
(3)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兰亭集序桃花源记
(2)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可知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一二两句主要是实写,描写杨林东渡头的景物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三四两句主要是虚写,是根据故人对自己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美丽想象。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认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按照这种观点,本诗中的清丽的画面、愉快的心情和诗意的遥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本来容易写得出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本题不必要求学生写出课文观点,只要能基本说出诗中的虚与实所指,稍加分析即可。)
(3)一个情怀高洁的世外隐士。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①当路:当权者。②假:提携。③违:分离。
12.首联说自己天天在等待,却等来一场空。他等待的是什么?(3 分)
13.结合全诗说明, “欲寻芳草去”所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此句与首联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2 分)
12.等待出仕、做官(3 分)。
13.“欲寻芳草去”表达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3 分)。此句与首联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2 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可以删去。(如果不同意,能结合最后两句扣住“送行”二字答题,且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3分)②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中一登一望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无奈生不逢时,不禁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昭王安在哉?
① 表达了他对燕昭王与邹衍的无限欣羡的心情。
②这是对前代明君的缅怀,也是对今世当政者的抨击。昭王的霸业雄图已一去不返,诗人的壮志理想也化作了泡影,他愤然,怅然。全诗直抒胸臆,一股慷慨不平之气。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野 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琴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丈君当垆卖酒之处,此代指成都。
王国维曾将诗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认为“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
之色彩”。这首诗的哪些诗句属“无我之境”,哪些属“有我之境”?试作具体分析。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前四句是“无我之境”,诗人心境宁静淡泊,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之中,达
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后四句转入“有我之境”,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
哀伤的感__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点各占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①这首诗第二句写出了绣女怎样的动作情态?(2分)
②后两句主要表现了什么?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①写出了绣女们看到花开娇美,争先恐后取笔描画的情态和动作的轻灵优美。(2分,抓住“争、拈”这两个字来回答,意思对即可)
②后两句主要表现绣女们技艺高超,绣品精美。(2分)这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写屏风绣成后安放在春天的园子里,竟可乱真到让黄莺从柳条上飞下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女的技艺高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朗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尤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①简要分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了诗人 心境。(2分)
③ “尤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鹊楼》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④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的“凭轩”句和萧诗的“看山”句都抒发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国家多难结,诗风苍凉忧郁;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①简要分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晨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用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的描画出来。
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凄凉落寞心境。
③ “尤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C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此诗写于其正当得志之时。
1.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
2.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1)1. (参考)两诗中形象不同。李纲《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怀有“但使众生皆得饱”的良好愿望。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
孔平仲《禾熟》:此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看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2. (参考)这两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境界也大不相同。李纲诗中的病牛正是自己形象的写照,诗中倾诉的是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情怀,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从个人思想情感来说,他没有什么抱怨情绪,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眼前的一切。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李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写出这首诗中对仗工整的两句并揭示其含义。(4分)
(2)诗的开头写五月的“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2分)这两句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2分)
(2)开头写 “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