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是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小题】 D
解析:
【小题】“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的说法与诗歌主题不符。)
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__;“我”在__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C
解析:
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试题。(共10分)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请赏析这首诗是样表现“愁”的?
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但多感的诗人怎么会不联想到自己还不如江水,久久地滞留南方?引发了下文的怀人念远之意,“五更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受,从而表现出了深深的“愁”。
解析:
张谓的诗,不事刻意经营,常常浅白得有如说话,然而感情真挚,自然蕴藉,如这首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
开篇一联即扣紧题意。“八月洞庭秋”,对景兴起,着重在点明时间;“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表面上没有惊人之语,却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内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但多感的诗人怎么会不联想到自己还不如江水,久久地滞留南方?因此,这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宕开一笔,以正反夹写的句式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然无法__,登酒楼而醉饮或者可以忘忧?这些含意诗人并没有明白道出,但却使人于言外感知。同时,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这种具有否定与肯定意义的虚字斡旋其间,不仅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而且使篇章开合动宕,令句法灵妙流动。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结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在章法上,“京洛满”和“水北流”相照,“同游”与“为客”相应,首尾环合,结体绵密。从全诗来看,没有秾丽的词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皆成妙谛,流水行云,悠然隽永。
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张谓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阅读王勃的《山中》,回答问题。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请分析三、四两句对主题的衬托作用。
诗歌的主要情感是悲苦: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诗题为“山中”即因景而起情。
解析:
答题步骤:①三四句写了什么?②诗歌的主题是什么?③三四句与主题是什么关系。一般地,“情因景生”是诗歌的最大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1)。
【注】(1)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9.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
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9、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6分)
解析: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 “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 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静①,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②,扶衰坐野航。
延缘③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绿静:指水。②新的(dì):菊花始开。③延缘:徘徊流连。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1)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2分)表现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2分,答出“喜爱”即可得1分)
(2)由叙及情,揭示主旨。(2分,答出“揭示主旨”即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淡淡的明月与清波相映,明朗动人,微风轻拂,笑语在风中缓缓荡漾。月影、树影、花影倒影在水中,让人怜爱。小立片刻,一缕缕菊花的“幽香”飘来。带着孩子,我们一老一少去寻找藏在枝叶中的菊花是多么惬意呀!我虽年老体弱,但也饶有兴致地坐在小船在此赏玩。天色已晚,但仍在此徘徊留恋,因为我珍惜这大好秋光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2分)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2分)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回答问题。
放 鱼
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 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 触口是铦钩!
这首小诗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用语平易却能蕴含深意。全诗用呼告式语句,如早觅、莫漫游、须知等,与鱼儿交谈,十分亲切自然,但这看似自然随意的诗句中却寄寓着极为深刻的人生体验,那谆谆告诫之语“香饵下,触口是铦钩”揭示的旅途__,江湖险恶,不只是对鱼,更是对人的忠告和警策。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日寻李九庄
常 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1)这首诗的二、三两句运用的典故分别出自于古代散文名篇《 》
和《 》。
(2)请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
艺术美。
(3)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兰亭集序桃花源记
(2)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可知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一二两句主要是实写,描写杨林东渡头的景物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三四两句主要是虚写,是根据故人对自己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美丽想象。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认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按照这种观点,本诗中的清丽的画面、愉快的心情和诗意的遥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本来容易写得出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本题不必要求学生写出课文观点,只要能基本说出诗中的虚与实所指,稍加分析即可。)
(3)一个情怀高洁的世外隐士。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①当路:当权者。②假:提携。③违:分离。
12.首联说自己天天在等待,却等来一场空。他等待的是什么?(3 分)
13.结合全诗说明, “欲寻芳草去”所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此句与首联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2 分)
12.等待出仕、做官(3 分)。
13.“欲寻芳草去”表达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3 分)。此句与首联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2 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