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登多景楼①
杨炎正②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②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1)从全词来看,诗人“强呼斗酒发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逢秋伤悲,客居异乡,山河破碎,报国无路。(每点1分,共4分)
(2)拟人(或“比喻”,或“双关”)。(2分)对山河破碎,奸佞当道的深切忧虑;对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悲慨和无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归隐思想。(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4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圃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句写出了海棠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之情(2分),也写出了对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南宋朝廷的担忧之情(1分)(3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颜,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1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
(3)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3)“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雨睛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
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高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解 析。
[24723c24b16f6b3d.jpg]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单于台
张蠙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2)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
(1)①总领下文,交待下文都是登高望远所见景色。②“回”表明边地无战事,交待了登高的原因,表现了所见景色的奇特。③“独”,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答出两点即可)
(2)颈联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题目“登”字,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景物。因为登高才看到沙浪滚滚,才感知风如雷响,诗人登高远眺,由远及近,由上到下,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情感。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释:这首诗写作者出使到蜀地,未能按期归家的感受。“后期”即延期、误期的意思。
(1)赏析首句“争”字的妙处。
(2)对于最后两句作者的感情倾向,有人认为是一种自嘲,有人认为是一种惆怅,你认为呢?请加以分析。
(1)争:写游子与日月争回家时间,表现出游子归心似箭的心情。(2分)
(2)诗人原定秋前赶回洛阳却落空了,心情格外惆怅。(1分) 然而作者隐去此情,埋怨起秋风了。(1分) 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避免了直率无味。(1分) 而且秋风先至,想象亲人们必然会翘首企盼,更突出了诗人想和家人团聚的急迫心情。(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曲江对酒①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1)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1分)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1分)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1分)
(2)“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
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
陆 游
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嘉谷如焚”同“稗草青”进行对比,突出旱情的严重;“箫韵乐”同“泻雨声”进行对比,体现了诗人关注的对象和喜悦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比体现了诗人忧民爱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
手法是诗人描写事物和表达感情的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诗的题目就可得知。从写物上,“嘉谷”和“稗草”是相对的两种事物;“如焚”和“青”是相反的两种状态;“箫韶乐”和“泻雨声”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两种声音。从表情方面来看,诗人一会儿“沉忧耿耿”,一会儿又是“喜”。这样一分析,答案就很明显了。
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完成①一②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②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①D②A
解析:
(“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