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高适《除夜作》诗,回答诗后问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描写作者身处怎样的境地?“寒灯”二字有何作用?

答:

 作者客居他乡。“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凉。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至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luòquè):山多大石。③“市人”是指为求名利而奔波的人们;“野人”此指诗人自己。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两首诗的一二句写景手法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2)两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苏诗注意炼字,一个“清”字使诗歌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感人。(●“白描”也可得分●虚实结合也可得分)王诗妙在有色,有具体鲜明的色彩描画,(1分)以及动静的和谐结合(1分)。(●“工笔描写”可得分)

(2)苏诗通过雨后夜景和铿然杖行,(1分)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开朗乐观的态度,清静自适、淡泊名利的心境。(1分)王诗通过恬静优美的田园生活描绘,(1分)抒发出诗人心境闲适恬静,享受田园生活的快乐,表现了诗人追求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1分)


解析: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雨后的东坡碧空如洗,月色皎洁,境界澄澈空明。)●(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市人行尽”,实写“野人行”,以虚衬实,衬托出诗人月夜下独自行走于“坡头路”的乐观自适。)注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不给分(因这与下一首王维诗的手法相同)王诗妙在有色,有具体鲜明的色彩描画,(1分)以及动静的和谐结合(1分)。(王诗对景物的色彩和形态进行了描绘。“含”与“带”,使客观景物带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显示了诗人“以景动人”的高超诗艺)●(用工笔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雨后清晨田园充满生机而恬静的桃红柳绿景象)

(2)(苏、王情感分析:不必死扣字眼。苏处答出乐观,王处答出恬静之类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1.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②简析这首诗写出了涛人的哪些乐趣。

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 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

11.(8分)

①B(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牵强)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共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12.答案示例:

   (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    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    追求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    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理解为昔日J捐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

   (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附:评分标准

    10—8分,观点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充分阐释,表达通顺。

    7—5分,观点较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阐释较充分,表达通顺。

    4—0分,观点基本清楚,能联系文本或课本阐释,表达欠通顺。

    每少20个字减1分,减到3分为止;关键错字,每两个减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 的地位。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3)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1)五岳至尊(五岳之首)(1分)(2)D(2分)(3)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代春怨 春怨

刘方平① 刘方平

朝曰残莺伴妾啼, 纱窗曰落渐黄昏,

开帘只见草萋萋。 金屋②无人见泪痕。

庭前时有东风入, 寂寞空庭春欲晚??,

杨柳千条尽向西。 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①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今河南洛阳人,隐居不仕,善画山水。作者写此诗时,唐朝西部战争连绵不断。

②金屋:极为华丽的居室,这里指嫔妃们住的宫殿。

③春欲晚:明媚的春天即将过去。

《春怨》中无一 “怨”字却句句写“怨”,请分析这首诗是怎样写“怨”的。

这两首诗都用了象征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1】(4分)首句写景。碧纱窗上,日影消失,伤怨之情,油然而生。渲染一种幽寂的气氛,表现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情怀。第二句正面抒发怨情。虽居豪华的金屋,但内心郁闷哀伤,只有以泪洗面,其落寞凄苦不言而喻。第三句描写了空寂的环境,大好的春光将尽。触景伤怀!第四句写她不愿开门去看那满地落花,表明主人公深沉的怨恨,把怨情推向了高潮,使主题更加突出。

【小题2】(4分)《代春怨》:“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象征着那些怨妇们终日西望的情景,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 。

《春  怨》: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 “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等象征诗中人的命运,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

[02d56bb1689cbc4a.jpg][40bc018e8863ee30.jpg]

(2)

[aa3171c0b5a3245b.jpg][69d73445e4da9b18.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具体的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燕 诗(白居易)

粱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嘴爪虽欲敝, 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傲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匆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惫,今日尔应知。

按照诗人对自己诗歌的分类,这是一首“讽喻诗”,请你谈谈这首诗歌“讽喻”(规劝)的是什么。

赏析“青虫不易捕……一一刷毛衣”这10个诗句。

【小题1】规劝年轻人要记住父母养育自己成长的辛苦。(4分,酌情给分)

【小题2】这10个诗句刻画双燕为了抚育子女而辛苦操劳,为了孩子们能不挨饿而不知疲倦地劳作,甚至消瘦了自己的身体。还写了双燕为了孩子今后能独立生活,负担起了教育的责任。诗人恰到好处地用物类比人,字字写燕,却字字都在写人,起到了很好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内容解说2分,技巧评说2分。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桑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2)、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

(1)笼、绕;(2分)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2分)

(2)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4分) (共8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登多景楼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②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1)从全词来看,诗人“强呼斗酒发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逢秋伤悲,客居异乡,山河破碎,报国无路。(每点1分,共4分)

(2)拟人(或“比喻”,或“双关”)。(2分)对山河破碎,奸佞当道的深切忧虑;对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悲慨和无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归隐思想。(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4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