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背景: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
诗中与“约后期”照应的诗句是 。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B.颔联使人想见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的情景。
C.尾联中“君”指的是梦得,“陶然”是舒畅快乐的意思。
D.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秋日共醉图。
两位老人“闲吟”、“闲征”,从“共君一醉一陶然”中,你能体味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1】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小题2】D
【小题3】(1)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2)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
孟郊
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
[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
(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
(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 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
(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
解析:
略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末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⑴首联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
⑵诗以“客至”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对此概括说明。
▲
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
⑴(2分)首联写绕舍的春水、日日来的群鸥,为下文抒发喜悦的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⑵(4分)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颈联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延客的情景;尾联请邻翁共饮的细节把延客的气氛推向高潮。(每点1分)
⑶(4分)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示例: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虚写客至。(2分,找准诗句1分,分析1分)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2分,找准诗句1分,分析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22.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 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水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表现了自己心中的 之情。
23.请分别赏析这两首诗最后一句的写作手法。
22.依依难舍;伤感和孤独。
23.许诗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借景抒情,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衬托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
解析:
无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的作者是谁?
A:杜牧 B:李商隐 C:李清照 D:王安石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诗意展开想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格,70字左右。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参考:苏溪亭畔,芳草萋萋,春波碧水,春色已暮,曾是旧时相识的燕子还未归来。独自登高倚阑,看烟雨迷蒙暗淡了杏花的容颜,叹一声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注:紧扣诗句,联想和想像合理;描写生动形象;满分5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吟笼莺
清 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客②,栖栖③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③栖栖(xīxī):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1)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
(2)简要分析,本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本诗前两联从三个方面照
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1分)、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1分)、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1分)的情状。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1分)。【关键词语:栖息、不安、悲啼、环境;只答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不得分】
(2)作者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2分)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1分)。
解析:
无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e91fa1ac14f8701d.jpg]
解析:
无
阅读高适《除夜作》诗,回答诗后问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描写作者身处怎样的境地?“寒灯”二字有何作用?
答:
作者客居他乡。“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凉。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