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 句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1)诗歌前两句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第三四两句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1)前两句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出诗人居处清幽的意境。首句诗人用“瘦’’字将具有清瘦形象的竹和具有清瘦风格的诗联系起来,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第二句的“人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在月光中发出幽香,这香气浓郁、悠长,还伴随诗人进入梦乡。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融合在诗句中,这就构成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高妙意境。(能答出“清幽’’的意境,得2分;有恰当的分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
(2)三四两句写今夜之月不肯下西厢,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
的情绪。这种遗憾或幽怨,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的一种感受。(能答出第一问,得2分;第二问具有开放性,答案符合“遗憾或幽怨的情绪”特点且能自圆其说即可得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4分)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4分)
(8 分)(1)(4分)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2)(4分)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两题。(8分)
少年游①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始姮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被派往润州时所作。
②姮娥:嫦娥,代指“月亮”.
(1)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整首词在构思上有何特点?(4分)
(2) 简析词的上片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4分)
.(1)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离家在外时的恋家思归之情(2分)。整首词都是以思妇的口吻写成(1分),上片写思妇的所想所忆,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未归;下片是思妇的所思所念:而这一切都是身为征人的作者所设想的,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分析1分)。
(2) 词的上片利用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互为比喻(1分),这种手法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也说明抒情主人公的思念之久思念之深,无时无刻不在惦念(2分),二是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雪与杨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0题。(6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废止,后又被迫闲居江宁。陂:bēi,池塘,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20、评论家说此诗末二句“艺术地写出了悲壮之情”,请作出赏析。
(1)简析“悲壮”:
(2)评赏“艺术”: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0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20.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景象:
原因:
20.(1)末二句写花落。北陂落花随流水而去,花魂无玷。而南陌杏花将被车轮碾碎,变作尘土,其悲可见。作者借杏花抒写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甚是悲壮。(3分)
(2)末二句托物言志,状物时运用了比喻(“雪”喻落花)、衬托(南阳杏花反衬北陂杏花)等修辞,生动、深刻地表达了心志。(3分)
解析:
无
补写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想反,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衷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5)游山玩水,赏心悦目。人们对山水的不同感受,全因心情有别。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两句诗写出了游山玩水的饱满激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5)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仙子•送春 〔北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为什么?
①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③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要求:三点,写出情感上对上文的衬托2分,写出对下文的呼应2分,对“破”“弄”二字写景内容的准确把握2分。
解析:
无
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严 羽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①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②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注 ①明发:明早出发。②蒹葭:初生幼嫩的芦苇。
(1)本诗写的到底是“逢”还是“离”,二者有何关系?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作者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诗歌要富有想像,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1)首联先写久别重逢的感伤,下文则主要写别离的痛苦,写“逢”是为了突出“离”:逢为实,离为虚;逢为次,离为主。
(2)本诗的主要笔墨用于渲染为写离情别恨而虚设的情景上。尤其是颈联和尾联,诗人代友人郑氏想像归来重逢之艰难。千里离别,道阻且长,路上该有多少艰辛?动乱年月,朝不保夕,他年会有再见之日?“关河一望不胜悲”,胜关河何以令人悲?诗人并未明说,而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以“无穷恨”开篇,又以“不胜悲”作结,首尾呼应,显得沉郁悲凉。那种动乱年月与友人难得相逢又仓促别离的悲怆之情,便都在这无限的想像空间中表现出来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