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4分)
答: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答:
(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
(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解析:
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
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4分)
(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2)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第三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就连使人感伤的乌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了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②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作者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②巴陵:湖南岳阳的别名。
(1)第一、二句中的“风”“寒”有何含义?(3分)
(2)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1)(3分)①指自然的风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1分)。②更主要的是指社会[36ec132b0841ccd1.gif]的风寒——金兵南侵,朝廷风雨飘摇。这尤令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作者难以忍受(2分)!
(2)(5分)通过描写海棠“不惜”污损“胭脂色”,傲然“独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细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艳绝伦的姿容,表现了海棠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精神(3分)。其中寄托了作者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许(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解析: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8分)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①,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②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
悯农
陈宗远
条桑事了蒸麻③急,刈麦人兼种稻归。
作苦那能衣食足,几多游冶厌轻肥。
注:①不多黄:尚未成熟。
②已分:已料定。
③“条桑”、“蒸麻”:均为农事。
(1)两首诗均以“悯农”为题,请指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之处。(4分)
(2)两诗对农人的关注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诗人以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表达悯农之情的。
(4分)
(1)关注、熟悉和了解农人的生活,客观地反映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2分) 对农人不幸的遭遇给予深挚的同情、感叹和思考。(2分)
(2)①杨万里的诗,直接再现了灾年情景,稻遇旱情,麦遭霜冻,造成粮食歉收。荒年农民已作好忍饥挨饿“度残岁”的准备,可又偏偏遇上闰月之年,还要挨过更长的灾年了。这样层层蓄势,将农民的痛苦、无奈、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②陈宗远的诗,先叙述了农人按节令日常十分繁重的农业劳作,农活一个接着一个,令人不堪重负;再感叹如此苦作也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需要,更谈不上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了,艰辛的付出与回报的微薄极不相称,形成极大的反差,诗人为其鸣不平。(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1)从感情变化角度看,这首诗可分为几层?请作概括分析。(4分)
答: ;
(2)简要分析“语罢暮天钟”的表达作用。(4分)
答:
(1)分为两层, 第一层叙旧,表达了诗人惊喜之情。第二层为后两句,写诗人与外弟“言别”,描绘了想象中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惆怅、忧虑的伤别之情。(3分)(4分,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的意思是“畅谈完毕,苍茫的暮色中已响起了晚钟”。(1分)“暮天钟”既表示时已日暮,(1分)更见叙谈入神,不知不觉天色已是黄昏,寺钟惊醒了他们。(1分)
从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也足见兄弟情深。(1分)(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⑴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氛围。(4分)
⑵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 句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1)诗歌前两句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第三四两句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1)前两句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出诗人居处清幽的意境。首句诗人用“瘦’’字将具有清瘦形象的竹和具有清瘦风格的诗联系起来,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第二句的“人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在月光中发出幽香,这香气浓郁、悠长,还伴随诗人进入梦乡。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融合在诗句中,这就构成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高妙意境。(能答出“清幽’’的意境,得2分;有恰当的分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
(2)三四两句写今夜之月不肯下西厢,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
的情绪。这种遗憾或幽怨,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的一种感受。(能答出第一问,得2分;第二问具有开放性,答案符合“遗憾或幽怨的情绪”特点且能自圆其说即可得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