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郭沫若在《炉中煤》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感情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

杜甫

其一 其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泥融飞燕子, 少暖睡鸳鸯。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①迟日:即春日。

杜甫的诗歌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上面两首绝句都描绘了如画的春景,但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各有特点。

(1)杜甫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不相同,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2)两首诗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1)第一首借清新明丽之景,表达喜悦安适的情怀;第二首,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4分)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动景和静景相映衬的手法,展现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明丽之景;第二首主要采用色彩互相映衬的手法,描绘了清新、灿烂的春景图。(第一首还可以回答点面结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4分)

答: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答:

 (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

  (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解析:

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

  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4分)

(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2)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第三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就连使人感伤的乌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了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②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作者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②巴陵:湖南岳阳的别名。

(1)第一、二句中的“风”“寒”有何含义?(3分)

(2)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1)(3分)①指自然的风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1分)。②更主要的是指社会[36ec132b0841ccd1.gif]的风寒——金兵南侵,朝廷风雨飘摇。这尤令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作者难以忍受(2分)!

    (2)(5分)通过描写海棠“不惜”污损“胭脂色”,傲然“独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细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艳绝伦的姿容,表现了海棠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精神(3分)。其中寄托了作者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许(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解析: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8分)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

悯农

陈宗远

条桑事了蒸麻急,刈麦人兼种稻归。

作苦那能衣食足,几多游冶厌轻肥。

注:①不多黄:尚未成熟。

②已分:已料定。

③“条桑”、“蒸麻”:均为农事。

(1)两首诗均以“悯农”为题,请指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之处。(4分)

(2)两诗对农人的关注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诗人以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表达悯农之情的。

(4分)

(1)关注、熟悉和了解农人的生活,客观地反映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2分) 对农人不幸的遭遇给予深挚的同情、感叹和思考。(2分)

(2)①杨万里的诗,直接再现了灾年情景,稻遇旱情,麦遭霜冻,造成粮食歉收。荒年农民已作好忍饥挨饿“度残岁”的准备,可又偏偏遇上闰月之年,还要挨过更长的灾年了。这样层层蓄势,将农民的痛苦、无奈、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②陈宗远的诗,先叙述了农人按节令日常十分繁重的农业劳作,农活一个接着一个,令人不堪重负;再感叹如此苦作也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需要,更谈不上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了,艰辛的付出与回报的微薄极不相称,形成极大的反差,诗人为其鸣不平。(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