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⑴因为诗人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花白如雪的两鬓,发现这就是自己经历的人事沧桑的印迹,身外一切的往事也因此全留在了镜子里,所以说“生涯在镜中”。 ⑵(诗歌的前二句抒发了诗人年华蹉跎的感慨)后二句则抒发了对无望的明日仍怀着一丝希望而不得不照旧奔波忙碌的含无限苦涩的情怀。明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秋前志业已无成,秋后必更无望,但无法超脱的自己,只能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
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1分)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1分)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1分)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分)
(首句表现战士充满信心,<信心百倍>,次句表现斗志昂扬<一往无前>,第三表现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第四表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答对三个方面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赏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1)“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景物,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富于魅力;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神情意态。 (或:“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树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纯美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诗人高尚的节操,澄明的情怀,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
苏轼的《海棠》是作者遭贬黄州,面对幽居独处的海棠,所吟咏的一首七绝。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泥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滑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梦元九 酬乐天频梦微之
白居易 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5分)
答:
(1)对友人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2)白诗不直说自己哭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
(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分)
(2)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下面题目。(6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 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2)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间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大意对即可,要结合诗句分析,每个字2分)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2分)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