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 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填入)(2分)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暮春,怨别。(每空1分)
(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5分,只给观点不解释不得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2分)
(2)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2分)
(2)“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象,“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象。(2分)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的强烈对比,表明二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喧闹”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2分)
解析:
赏析: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人凭他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早春特有的景色,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情趣盎然的早春图。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说的是诗人在城东(城:长安)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诗家”不仅是指作者自己,而且是诗人的统称。“新春”就是早春。“清”,这里既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指早春的环境清幽。但正是这清新的早春景色,就是诗家最喜爱的景色,也最能激发诗人的诗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立秋前一日览镜
[宋]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⑴ 诗人为什么说“生涯在镜中”?(2分)
答:
⑵ 诗歌后二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赏析。(4分)
答:
⑴因为诗人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花白如雪的两鬓,发现这就是自己经历的人事沧桑的印迹,身外一切的往事也因此全留在了镜子里,所以说“生涯在镜中”。 ⑵(诗歌的前二句抒发了诗人年华蹉跎的感慨)后二句则抒发了对无望的明日仍怀着一丝希望而不得不照旧奔波忙碌的含无限苦涩的情怀。明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秋前志业已无成,秋后必更无望,但无法超脱的自己,只能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冲”字与第四句中“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1分)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1分)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1分)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分)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4分)
(首句表现战士充满信心,<信心百倍>,次句表现斗志昂扬<一往无前>,第三表现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第四表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答对三个方面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 书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赏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1)“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景物,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富于魅力;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神情意态。 (或:“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树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纯美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诗人高尚的节操,澄明的情怀,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
苏轼的《海棠》是作者遭贬黄州,面对幽居独处的海棠,所吟咏的一首七绝。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泥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滑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梦元九 酬乐天频梦微之
白居易 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5分)
答:
(1)对友人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2)白诗不直说自己哭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
(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分)
(2)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3分)
解析:
无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