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怀远:怀念远方亲人。②情人:有怀远之情的人。遥夜:长夜。③怜:爱惜。披衣:意为走出户外。露滋:表示夜已深。④尾联语出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①这首诗的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分析。

②这首诗的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做简要的分析。

①表现月圆人未圆时,诗人翻腾的心绪、深厚的感情、诚挚的态度。

②在非现实的境界中去寻找相会合的时机,以表现出诗人迷离怅惘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含有余不尽之意。


解析:

(1)“月有阴晴圆缺”,在诗词中多用来比喻人的相聚与分离,而反衬法在诗词的创作中也时常被用到,这两点知识加在一起来回答这一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剩下的依照诗的主旨稍作发挥即可。

(2)梦是非现实的境界,尾联中的“还寝梦佳期”中的“梦”是答题关键。抓住关键后只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并联系结尾的形式,便可推断出答案中的那些话。

阅读下面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 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


解析:

 本题共三首,都是征妇怨类的题材。本篇原列第三首,除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盼望出现良将以早日结束战争,也含有对边将无能的愤懑之情。这首诗,写闺中少妇丈夫久戍未归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从而使它肯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思想内容,成为唐代闺怨诗中的名篇。诗一开头,首联叙事,交代地点、背景与事件,揭示造成家庭悲剧的原因是连年的边塞战争。指出了少妇闺怨的原因,也寓有讽刺的深意,因为使少妇和征夫远隔两地,望月相思,就是由于“频年不解兵”,战事未能早日结束的缘故。所以接着的三四两句,以无限哀怨的声调,通过月光的流照,抒发了两地的相思的苦情。“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宫”。这里,照在闺中的应是团圆之月,于今照在边地军营之中,倒成了离别的象征。正因为这样,五六两句才着重写了两地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的,意思是说,少妇在闺中年年盼啊,夜夜想;良人在边地也是夜夜想啊,年年盼。虽然关山远隔,但彼此思念的情意是一样的。然而,要到什么时候,这两地相思才能变为一处欢聚呢?边将无能,恐怕这相思是无望的吧。从结构上,和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加强了诗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浅显,音韵和谐,结构紧密,意境深婉,于哀怨之中,响起了昂扬的情调。所以结尾两句,不仅寓有讽刺,而且也深挚地表达了对幸福的希求和渴望。

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

甲 乙

探春 暮春归故山草堂

雪里又能最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简析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乙诗前两句写春光逝去,与后两句有什么关系?

 (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⑴从全诗看,诗人夜宿七盘岭是什么季节?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一段文字,谈谈“空留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春季,诗歌中“芳春”“平仲绿”“子规啼”都点明了季节是春季,从视觉、听觉角度写的。

 ⑵“听”的是“子规啼”,子规一遍遍地催促“不如归去”,诗人却只能“空留听”,依然要“独游千里外”,失意、孤独、惆怅之情充满内心。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2分)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分)

(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1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1分)(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1分)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


解析: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精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A.“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世,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诗中的“你”是代表那些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的人。

C.“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失去理智。

D.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和对称美的特点。

C


解析:

(应是指爆发强烈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 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填入)(2分)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暮春,怨别。(每空1分)

(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5分,只给观点不解释不得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2分)

(2)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2分)

(2)“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象,“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象。(2分)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的强烈对比,表明二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喧闹”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2分)


解析:

赏析: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人凭他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早春特有的景色,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情趣盎然的早春图。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说的是诗人在城东(城:长安)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诗家”不仅是指作者自己,而且是诗人的统称。“新春”就是早春。“清”,这里既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指早春的环境清幽。但正是这清新的早春景色,就是诗家最喜爱的景色,也最能激发诗人的诗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立秋前一日览镜

[宋]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⑴ 诗人为什么说“生涯在镜中”?(2分)

答:

⑵ 诗歌后二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赏析。(4分)

答:

⑴因为诗人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花白如雪的两鬓,发现这就是自己经历的人事沧桑的印迹,身外一切的往事也因此全留在了镜子里,所以说“生涯在镜中”。  ⑵(诗歌的前二句抒发了诗人年华蹉跎的感慨)后二句则抒发了对无望的明日仍怀着一丝希望而不得不照旧奔波忙碌的含无限苦涩的情怀。明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秋前志业已无成,秋后必更无望,但无法超脱的自己,只能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