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唐诗,完成1-3题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气势雄伟,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象,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说明了什么?
2.古人分别都要抒写“黯然消魂”的情感,而本诗哪几句摆脱了这样的俗套?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分别之情?
本诗文情跌宕,试从修辞格的运用和感情两方面作一下分析。
1. 城阙(或城垣、宫阙)、三秦、五津、风烟;点明杜少府将要宦游之地的遥远。(微露伤别之情)
2.后六句写两句就行,表现了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使天各一方也若比邻。
3.①首联、颈联运用对偶使行文跌宕起伏。
②感情上由分别到转折、到劝慰,抒发了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使天各一方也若比邻的感情。
解析:
无
38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净沙 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3分)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3分)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启程(1分)。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1分)。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1分)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1分)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熙宁二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开始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此诗即写于他退居洛阳之时。
(1)、本诗写景有远景近景,有实景虚景。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分)
(2)、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请加以分析。(4分)
(1)远景:南山;近景:葵花;虚景:柳絮;实景:南山,葵花。(1分)这些景物互相映衬,烘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1分)表现出诗人怡然陶醉之情。(1分)(2)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1分)联系背景可知诗歌后两句(1分)抒发了诗人的情志: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附和王安石,(1分)我的一片忠贞爱君之心犹如那株向日葵。(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晚清五律,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舟泊吴城 陈三立
夜气冥冥白,柳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隐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释】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4分)
(2)“孤篷寒上月”一句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旬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1)全篇写湖上清寒的夜景——孤舟夜泊、夜雾迷茫、冷月细浪、吴城灯火繁密,(分析“景”2分)抒发忧国之思、失意之慨。(分析“情”2分)(2)倒装句式。(1分)本应是“寒月上孤篷”(1分)。把。孤~寒”突出在前,强调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形容词“寒”化作动词,竟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也就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4分)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3分)
(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每一点包括:特点1分,分析1分)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点题1分;意境具体表现1分;意境总体特点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ì):沙漠。
(1)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这是一首唐诗还是宋诗,为什么?
(2)解释第一句中的“海”字。
(3)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体分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1)这是一首唐诗。因为唐代边境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去戍边,故唐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看,应该是唐代的一首边塞诗。(2)“海”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这首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怀远:怀念远方亲人。②情人:有怀远之情的人。遥夜:长夜。③怜:爱惜。披衣:意为走出户外。露滋:表示夜已深。④尾联语出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①这首诗的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分析。
②这首诗的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做简要的分析。
①表现月圆人未圆时,诗人翻腾的心绪、深厚的感情、诚挚的态度。
②在非现实的境界中去寻找相会合的时机,以表现出诗人迷离怅惘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含有余不尽之意。
解析:
(1)“月有阴晴圆缺”,在诗词中多用来比喻人的相聚与分离,而反衬法在诗词的创作中也时常被用到,这两点知识加在一起来回答这一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剩下的依照诗的主旨稍作发挥即可。
(2)梦是非现实的境界,尾联中的“还寝梦佳期”中的“梦”是答题关键。抓住关键后只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并联系结尾的形式,便可推断出答案中的那些话。
阅读下面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 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
解析:
本题共三首,都是征妇怨类的题材。本篇原列第三首,除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盼望出现良将以早日结束战争,也含有对边将无能的愤懑之情。这首诗,写闺中少妇丈夫久戍未归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从而使它肯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思想内容,成为唐代闺怨诗中的名篇。诗一开头,首联叙事,交代地点、背景与事件,揭示造成家庭悲剧的原因是连年的边塞战争。指出了少妇闺怨的原因,也寓有讽刺的深意,因为使少妇和征夫远隔两地,望月相思,就是由于“频年不解兵”,战事未能早日结束的缘故。所以接着的三四两句,以无限哀怨的声调,通过月光的流照,抒发了两地的相思的苦情。“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宫”。这里,照在闺中的应是团圆之月,于今照在边地军营之中,倒成了离别的象征。正因为这样,五六两句才着重写了两地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的,意思是说,少妇在闺中年年盼啊,夜夜想;良人在边地也是夜夜想啊,年年盼。虽然关山远隔,但彼此思念的情意是一样的。然而,要到什么时候,这两地相思才能变为一处欢聚呢?边将无能,恐怕这相思是无望的吧。从结构上,和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加强了诗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浅显,音韵和谐,结构紧密,意境深婉,于哀怨之中,响起了昂扬的情调。所以结尾两句,不仅寓有讽刺,而且也深挚地表达了对幸福的希求和渴望。
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
甲 乙
探春 暮春归故山草堂
雪里又能最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简析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乙诗前两句写春光逝去,与后两句有什么关系?
(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⑴从全诗看,诗人夜宿七盘岭是什么季节?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一段文字,谈谈“空留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春季,诗歌中“芳春”“平仲绿”“子规啼”都点明了季节是春季,从视觉、听觉角度写的。
⑵“听”的是“子规啼”,子规一遍遍地催促“不如归去”,诗人却只能“空留听”,依然要“独游千里外”,失意、孤独、惆怅之情充满内心。
解析:
无